近一千年前北宋包公主政端州時監(jiān)制的秤砣——“眾秤”驚現(xiàn)肇慶端州。昨天上午,肇慶市收藏家、 華夏古董研究會副會長陳祥麟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這件珍貴器物,為肇慶的宋文化再增力證。
這件秤砣系鐵質(zhì),重7.8公斤,高17.5厘米,頂部有鼻形鈕、鐵環(huán)及掛鉤,鈕的邊沿有一“U”形連通凹槽,直徑2厘米,約5.5厘米深,里面裝有黃豆大小的鐵屑,是作為校正秤砣重量使之達到標準要求的填充物,可見設計時考慮得十分周到。秤砣上部及下部各鑄有中間凸起、兩邊下凹的弦紋,上下弦紋中間鑄有六行豎行陽文銘文:“奉包憲給發(fā)祿步文社山貨眾秤往字”。銘文的意思是說,此秤砣是奉包拯之命監(jiān)造的,發(fā)往目的地是祿步文社山貨市場(高要市的“祿步”鎮(zhèn)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用途是用作“眾秤”(即現(xiàn)在的“公秤”)使用。
專家:秤砣具極高的史料價值
陳祥麟介紹說,多年前,他請有關專家學者、行家對秤砣做過鑒定,秤砣的皮殼、包漿自然,由于長期放置地下受潮之故,底部嚴重銹蝕。銘文中有 “包”氏的明確記載,端州歷史上只有一名姓包的主政者,即包拯。因此綜合分析,該秤砣是北宋包公監(jiān)制無疑。由此還可以推斷出,當時端州管轄下的其他集市也應該有包公監(jiān)制的“公秤”,而獨存此件,顯得尤為珍貴。
據(jù)來自廣州的收藏界專家、華夏古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彭乃賢介紹,包公監(jiān)制的“眾秤”意義重大。因為文物具有“以物證史”、“以物補史”的功能。此秤砣明文記載是北宋的“眾秤”,足以填補這個空白,起到“補史”的作用,起碼知道“眾秤”出現(xiàn)的時間下限是北宋年間。至于上限時間,則有待新的文物或古籍發(fā)現(xiàn)。此秤砣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