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3月30日,一場名為“袖里翰香”的、以扇畫為主題的展覽正在浙江杭州中國扇博物館舉行。本次展出的扇畫都是寧波天一閣館藏珍品,其中多幅從未對外公開展示過。
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以藏書文化為特色,不僅有豐富的藏書,還有一批珍貴的明清時代的名家扇面。中國扇博物館這次展示了100件浙江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清精品扇面。展覽之所以名為“袖里翰香”,因為折扇自古被稱為“懷袖雅物”,可以折疊、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
據(jù)展覽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折扇面的形制特殊,呈半弧形,有扇骨穿插其中,為增加扇面的牢度,紙面上有一層礬水,還有些扇面表層涂有金粉。因此,在扇面上作畫,一方面受到形制的束縛;另一方面水墨、色彩浮在表面,不容易吃進紙內,與在卷軸上創(chuàng)作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不同,增加了創(chuàng)作的難度。
正是這種特殊性,使得折扇逐漸為文人、書畫家所青睞。折扇從明代成化年間開始廣泛流行,當時活躍在蘇州地區(qū)的文人、書畫家沈周、吳寬、文征明等經(jīng)常在扇面上作畫寫字,最終形成一股風潮。文人名流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使扇子從民間的納涼物件,演變成文化藝術表現(xiàn)的載體,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把玩的物品,使扇從俗走向雅,從民間走向高層達官文人,以至成為社會交際禮儀的道具和身份地位的標志。無論秋涼冬寒、出門應事、會親訪友,必要一扇在手,以示儒雅風流。到了清代,玩扇之風愈烈,更達到非名扇不用,非專門名匠制扇不書畫的地步,由此推動了扇面書畫的創(chuàng)作,中國扇文化達到鼎盛時期。此次展覽所展出的100件扇子,有山水、人物扇面71件,書法扇面29件。扇面的文字和圖案全部出自明清大家之手,如“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金陵八家”之一的龔賢,新安畫派的吳龍,“四王”之一的王原祁,“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 “西泠八家”之一的趙之琛,“海上四任”的任熊、任薰、任頤、任預等。扇面藝術個性鮮明、風格各異,是難見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