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樂器博物館藏世界民族樂器特展”在國家大劇院北水下廊道東展廳隆重開幕
此次展覽以上海音樂學(xué)院東方樂器博物館的館藏為基礎(chǔ)。
來自世界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民族的近兩百件樂器首次亮相北京
展覽由國家大劇院和上海音樂學(xué)院共同舉辦
6月8日下午,由國家大劇院和上海音樂學(xué)院共同舉辦的“器-樂——東方樂器博物館藏世界民族樂器特展”在國家大劇院北水下廊道東展廳隆重開幕,來自世界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民族的近兩百件樂器首次亮相北京,讓首都觀眾一睹五彩樂器世界。
200件世界民族樂器首次抵京
樂器是人類幾千年勞動和藝術(shù)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無文字記載的音樂文化中唯一可以依據(jù)的物質(zhì)基礎(chǔ)。此次展覽以上海音樂學(xué)院東方樂器博物館的館藏為基礎(chǔ)。此次展覽的近兩百件樂器精選自博物館收藏的500余件(套)樂器。展覽從6月8日開始,將持續(xù)至7月1日結(jié)束。展覽期間,上海音樂學(xué)院教授還將在國家大劇院資料中心舉辦兩場與樂器相關(guān)的講座,講述樂器歷史、文化的故事:6月8日,趙維平《亞洲音樂的歷史流動》;6月26日,蕭梅《寶劍贈烈士,藏琴遺知音——博物館收藏品中的故事》。展覽分為七個板塊,分別是非洲之魂、東方雅韻、美洲之歌、歐洲之樂、鳳尾竹下、東方奇葩及雪域高原,出展樂器形式多樣,地域色彩濃厚。
樂器形式多樣地域色彩濃厚
“非洲之魂”板塊的出展樂器熱烈奔放,作為非洲音樂的靈魂,“非洲鼓”似乎能夠跳動出熱情的鼓點(diǎn)。“東方雅韻”板塊主要展示了金碧輝煌的印尼古宮廷樂器;越洋東渡的宋唐雅樂,如韓國的伽椰琴、牙琴、玄琴,日本的尺八、箏等都深受古代中國樂器影響;東南亞文化圈中,有音色典雅的泰國圍鑼、越南竹琴、緬甸彎琴;還有印度塔布拉鼓、西塔爾等。“美洲之歌”板塊展示了富有印第安特色的排簫以及澳大利亞土著族的迪杰里杜等。“歐洲之樂”板塊中,愛爾蘭的巴朗鼓、俄羅斯的巴拉萊卡等引人關(guān)注。而“鳳尾竹下”、“東方奇葩”及“雪域高原”三個板塊則展示了苗、壯、蒙古、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其中還有罕見的藏族洞欽、法螺、人頭鼓等。
印度尼西亞“甘美蘭”最搶眼
展廳中的樂器,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印度尼西亞金碧輝煌大氣磅礴的“甘美蘭”。甘美蘭是有多種規(guī)模和功能的器樂合奏,約在15世紀(jì)時形成,用于與國家典禮、宗教儀式及戲劇相關(guān)的場合。在被稱為千島之國的印尼爪哇島上曾有超過兩萬個甘美蘭樂隊(duì)。甘美蘭樂隊(duì)的樂器種類很多,有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銅片琴、銅排琴、罐鑼、編鑼、大懸鑼等,節(jié)奏打擊樂器肯當(dāng)鼓,管樂器蘇靈笛,弦樂器熱巴布等。甘美蘭雖然有樂譜,但樂師們通常憑記憶或即興演奏。演奏甘美蘭是一種約束自己的方式,同中國禮樂的教化作用一樣,在精神和行為舉止上都必須合乎人的內(nèi)在美。它要求大家在合作中進(jìn)行默契的配合,時刻克制自我,不能有炫耀技巧,凌駕集體的思想。被賦予道德的寓意,這也是甘美蘭得以興盛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