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北京曲劇《正紅旗下》在臺北市中山堂上演,短短兩個小時里,1000多名觀眾送上了十多次熱情的掌聲。兩場《正紅旗下》,以及隨后即將上演的兩場《駱駝祥子》,作為2013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周活動的重要戲碼,北京曲劇團為臺北觀眾營造出充滿韻味的“北京之夜”。
“京味兒”是北京曲劇的靈魂,首場《正紅旗下》的演出效果讓北京曲劇團團長孫東興更加堅信這一點,臺北觀眾不僅捧場,還給北京曲劇做了別出心裁的解讀——“京味兒音樂劇”。
“聽那聲單弦就知是說北京”
《正紅旗下》根據(jù)老舍自傳體同名小說和李龍云同名話劇改編,講的是1899年冬天老舍降生前后,八旗子弟們的悲慘際遇。那個時候,“大清朝成了殘燈末廟”,沒多久八國聯(lián)軍就打進(jìn)了北京,義和團的運動也轟轟烈烈,旗人們在老祖宗遺留下的榮耀和迅速敗落的生計之間虛榮而無奈地掙扎著。
舞臺上沒有出現(xiàn)胡同和大院,但一句句簡單的對白,就能把觀眾帶到老北京。劇里,賒賬賒遍整條街的旗人依然念叨著“鐵桿莊稼依時當(dāng)令往家收”;肚子吃不飽卻堅持花銀錢玩鴿子的大姐夫,仍還夸耀著自己養(yǎng)鴿子的心得,“墨環(huán)是短嘴兒,金眼鳳頭為上,紫腱要色如紅銅錚錚閃光,黑烏頭善翱翔骨骼健壯……”老北京旗人的生活圖景,一點點鋪展開來。
劇里人物不論男女,都是一口純正的“京片子”,這讓臺北觀眾聽著新鮮。“臺灣人說話柔和,北京人說話幽默,幽默里還有很尖刻的嘲諷。”觀眾邵女士說。
“北京曲劇是北京地方戲,演員還沒張口,就聽那聲單弦,你就知道這是在說北京。”臺灣地區(qū)的廣藝基金會承辦了此次北京曲劇團的演出,基金會副執(zhí)行長徐昭宇看完《正紅旗下》后說道。徐昭宇常駐北京已有好幾年,《正紅旗下》是他看的第三部北京曲劇。
“戲里小人物現(xiàn)在臺灣也有”
這些年,臺北觀眾對老舍和他的作品了解得越來越多了,正在讀研究生的女孩小李剛剛讀完小說《駱駝祥子》,之前,還讀過《我這一輩子》。老舍作品留給小李的印象是“很悲傷的故事里,時時透出自嘲的勇氣、智慧和幽默”。
《正紅旗下》故事很悲愴,但全劇洋溢著的老舍式幽默,又讓觀眾不時笑出聲來。劇里老舍的姑媽和老舍大姐的婆婆,兩個“惡女人”碰到一起總能鬧出笑話。老北京人講究禮數(shù),這兩位也不能免俗,但她倆都是上身直挺挺地,很費力地把腿彎一下就算請安,滑稽的“請安”動作在全劇中出現(xiàn)了兩次,每次都引得臺下笑聲一片。
“再敢追到家里要錢,往后再不到他那兒賒東西,看他生意怎么做!”“以前我以為洋人都在西邊,我看《五虎征西》;誰承想洋人打東邊兒來,我就看《薛仁貴征東》!”這些都是《正紅旗下》里的“段子”,欠債和打仗的事兒都很嚴(yán)峻,但經(jīng)劇里人物說出來,一切都跟鬧著玩兒似的。
“看簡介覺得這出戲苦大仇深,沒想到自己會笑這么多次。”小李說,她第一次在戲劇舞臺上看到老舍的作品,第一次體會到了老舍在表達(dá)喜怒哀樂方面的“特立獨行”。
“時代變化很快,但很多東西千古都不改變,老舍先生筆下一百年前的小人物小故事,在現(xiàn)在的臺灣也都是存在著的,觀眾都可以找到某一部分的投射。”廣藝基金會行銷部經(jīng)理楊佩芬說。
“發(fā)現(xiàn)曲劇蠻像音樂劇”
相對于每年固定到臺演出的京劇、昆曲等傳統(tǒng)劇種,北京曲劇對于臺灣觀眾來說算是小劇種,但《正紅旗下》在中山堂的成功演出,讓該劇在臺灣地區(qū)的演出前景看上去很樂觀。售票人員介紹,中山堂為北京曲劇準(zhǔn)備了1000多個座位,第一場戲還沒開演,四場戲超過七成的票就已經(jīng)賣出去了。
在推廣這部劇的時候,楊佩芬曾給臺北觀眾拋出“當(dāng)代北京的音樂劇”這樣一個概念。“我看了曲劇團提供的錄像之后,發(fā)現(xiàn)它看上去蠻像音樂劇,聊著聊著就會唱出來,而且不用唱特定的曲牌。”研究生小李也說,北京曲劇更像是“京味兒音樂劇”。
“我很樂意別人把北京曲劇看做是一種音樂劇,北京曲劇只有61年的歷史,我們還在摸索。我時常覺得,如果刨除音樂和唱腔,曲劇就是一出話劇,這反倒解放了我們的創(chuàng)作。”孫東興表示,北京曲劇仍會繼續(xù)創(chuàng)新嘗試。(來源:京報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