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強(以下簡稱“李”):中國當代藝術伴隨經(jīng)濟發(fā)展一道而來,市場規(guī)則成為其運行的不二法門,有人把批評的失語狀態(tài)歸結于市場,有人把它歸結于不健全的體制,而當代藝術批評在藝術領域的聲音弱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當今媒體發(fā)達的時候,批評卻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是否很值得人們思考,請魯老師就此談一下您的看法?
魯虹(以下簡稱“魯”):形成批評失語的原因很多,如學術的因素、經(jīng)濟的因素、人情的因素、體制的因素等等。這需要從不同的層面作更深入的分析,由于在一篇很短的采訪里不可能把它談得很全面、很清楚,所以,我在這里僅僅涉及一個問題,那就是批評家知識更新的問題。
我覺得,九十年代以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文化背景的轉換、藝術媒材的更新、創(chuàng)作方法的變異,很多作品在觀念與形態(tài)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批評家倘若仍然以過去的知識與標準進行評價,就肯定會出現(xiàn)失語的情況。由此看來,如何根據(jù)新藝術自身的特征去探索與之相符的分析方法與標準,乃是當務之急。在多元化的時代,一個人因固守既往的知識與標準,完全可以不喜歡某一類藝術,但如果他真的要對某一類藝術展開批評,就得認真地對待他所談及的對象,否則只會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
李:魯老師能具體地談一談嗎?
魯:當然可以,比如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其藝術背景——包括知識、經(jīng)歷等等與上一輩藝術家就有很大的不同,這使得他們所遭遇的問題與上一輩藝術家完全不同,即使面對同一問題,他們理解與表達的方法也很不一樣。體現(xiàn)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上,就會與上一代藝術家在觀念與手法上形成差異。此類情況在歷史上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對此,我們不應大驚小怪、胡亂指責。我注意到,最近有批評家對借用卡通方式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批評。如果僅僅是針對一些人迎合市場、跟風媚俗的行為,我完全支持。但如果全盤否認類似創(chuàng)作,我就不能茍同了。我認為,有些出生于七十年代以后的藝術家,偏愛借用卡通的方式與特定的成長背景有關,由于他們幾乎是在看電視、廣告、連環(huán)畫的背景之下成長,所以在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運用熟悉的資源無可非議。我堅持認為,是否借用卡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借用卡通。其實“卡通”也不過是一個中性詞而已,你可以用它來創(chuàng)作很好的藝術,也可以用它來創(chuàng)作不好的藝術——甚至是糟糕的藝術。但我們決不能因為后者,就完全否認一切具有“卡通”傾向的藝術。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千萬不要頭發(fā)胡子一把抓。事實上,這些年的確有一些優(yōu)秀的年青藝術家通過借鑒“卡通”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很好的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這與迎合市場而借鑒“卡通”圖像的做法絕對不能混為一談。我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是多元的,有藝術家采用觀念藝術的方式嚴肅地批判生活中的異化現(xiàn)象,這很好。而具有“卡通”傾向的藝術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對待生活中的現(xiàn)象,也沒有什么不行的。強求一律很不好。
李:所以,要討論新一代藝術家的新作品,就應該熟悉了解新一代藝術家,而這就涉及到了知識更新的問題,對嗎?
魯:是這樣的。從根本上看,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實際上是藝術家進入現(xiàn)實的一種新角度、表達觀念的一種新方式,由于其完全不同于過去的創(chuàng)作模式,所以用以往的評論方式進行解讀肯定要失語。我這里只是舉了一個方面的例子,類似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還很多。比如對一些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行為、裝置與影像作品,同樣需要我們具有相應的知識。如果我們的批評家老是忙于各種事務,不進行知識更新,說來說去總是那一套,藝術家與公眾不反感才怪呢。最近有人批評我強調(diào)“圖像轉向”就是為大頭畫,為卡通畫,為迎合市場的繪畫搖旗吶喊。我從來沒說過類似話,這表明說類似話的人并沒認真看過我的相關文章,只是想當然地將莫須有的“罪名”強加于我,這顯然很失學者的風范。其實“圖像轉向”并不那么簡單,說這話的人應該看一看相關圖像理論與視覺文化研究的書籍再來進行討論。
李:那么,請魯老師就“圖像轉向”的問題簡單地談一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