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紐約時報》報道,著名雕塑家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于紐約時間星期三在曼哈頓去世,終年84歲。他的妻子Prudence Fairweather向外界公布了他的死訊,但拒絕就死亡原因做出說明。張伯倫在紐約Shelter Island渡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個月。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無停歇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張伯倫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其中既包括像泡沫橡膠這種可塑性極強的材料,也包括像棕色紙袋這種壽命極其短暫的材料。但張伯倫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回歸到汽車廢料場上那些更實在的材料上,從實用性的方面上闡釋著它們的吸引力。“當(dāng)我看到這些材料點綴在建筑的各處、并且都被上好了色時,”張伯倫說,“我感到我是在兩個方面上領(lǐng)先了。”此外,廢舊的汽車還為張伯倫提供了一種在藝術(shù)史上的意義比自身重量重得多的元素:這既是對杜尚現(xiàn)有作品無秩序的即興模仿,又是對“真理存在于材料”的極簡主義的背叛,同時還在紐約派畫家的表現(xiàn)主義與沃霍爾超然的裝配線之間搭建起了橋梁。
評論家們通常把張伯倫皺巴巴的凱迪拉克和奧茲莫比爾看作是對美國人追求自由所付出的代價的暗面評論,但張伯倫否認了這種隱喻性的解讀。而他后來之所以轉(zhuǎn)向利用其它材料來創(chuàng)作雕塑,部分則是因為他對這種與汽車的聯(lián)系感到厭倦了。“似乎沒有人能夠擺脫車禍綜合癥的影響,”張伯倫在1986年時對策展人Julie Sylvester說到。“在過去25年中,我一直在利用彩色金屬創(chuàng)作雕塑,每個看到我雕塑的人都會想,‘這輛車到底是碰到什么倒霉事兒了?’”幾年后,張伯倫又表示:“我不認為我使用的材料是毫無用處的東西,我認為它們實際上是一種肥料——從某種狀態(tài)下的廢料演變成了另一種狀態(tài)的起源。”
張伯倫的一生都在挑戰(zhàn)雕塑的傳統(tǒng)概念,并且試圖侵蝕雕塑與畫作之間的界限。他和一批后現(xiàn)代主義的雕塑家一樣,將色彩放到了與形態(tài)幾乎平等的位置上。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入了永久藏品之列,包括古根海姆、紐約MoMA、Dia:Beacon等。今年,他的一件舊作以470萬美元的高價拍出,創(chuàng)下了他的拍賣行交易記錄。張伯倫總是不太愿意談及他的作品,就算是談到了也大都十分謙卑。他很不理解那些提問者過于理智化的趨勢。“每個人都想知道我的作品是什么意思,”他對Julie Sylvester說,然后又說:“就算是我知道它們是什么意思,那也只是我自己所認為的正確的含義而已。”
張伯倫十分相信自己的直覺,似乎更愿意跟隨它們來取悅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當(dāng)一件雕塑作品快要完成時,你可以隨意地為它添加或是減去一些東西,這幾乎不會有什么差別,”他說。“停止才是關(guān)鍵——你需要知道什么時候應(yīng)該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