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 《自畫像》,68.6x48.3cm,石版畫,1927年
凱綏?珂勒惠支是出生于德國的表現(xiàn)主義藝術大師。她1867年出生于德國柯尼斯堡(現(xiàn)在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因為她和丈夫居住在貧民區(qū),了解普通人民的貧困境遇,她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貧苦生活。
她一生飽受戰(zhàn)爭帶來的傷害,兒子和孫子先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死,在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毀,她離開柏林搬到德累斯頓的一個小鎮(zhèn)居住并于1945年在那里逝世,而在臨去世她依然沒有看到戰(zhàn)爭結束的那一刻。她一生都未停止其創(chuàng)作。在其少女時期關注工人起義、農民戰(zhàn)爭,婚后刻畫母親與孩子、表達母性,喪子之后關注死亡,反對戰(zhàn)爭,以自己為原型的母親的形象與對死亡的關注是貫其一生作品中的符號。
在她之前從沒有一位版畫家用版畫這種形式將自己的感情與思想表現(xiàn)得如此淋漓盡致,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稱其為大師絲毫不為過。
而珂勒惠支今天廣為我們所知,更是因為她與中國的淵源。她的美學思想在中國被重新點燃,1931年魯迅為了紀念柔石,第一次把其作品《犧牲》發(fā)表在當時左聯(lián)機關刊物《北斗》上,這是珂勒惠支作品第一次在中國大眾面前出現(xiàn)。 并于1936年親自設計、出版了畫《凱綏?珂勒惠支選集》。
珂勒惠支對中國藝術家的影響
珂勒惠支對中國思想和藝術的影響并不止于20世紀上半葉的革命時期,她的風格與美學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改革開放以后的80年代。譚平、曾梵志、黃銳等藝術家都受到她作品的深刻的影響。
譚平
“我從一位藝術家的眼光和感覺去認識珂勒惠支,從中我讀出了另一位藝術家畫中彌漫的一種無處不在的孤獨感,一種靈魂無處安放的內在強烈的孤獨感。這是對我觸動最深之處。
我自己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礦工系列”,無論從形式語言、銅版畫技法,還是精神內質都與珂勒惠支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p>
——譚平
譚平版畫“礦工系列”
曾梵志
從美術學院畢業(yè)后的若干年里,曾梵志逐漸成長為一名頗有建樹的藝術家,享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視覺語言。正是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了一些凱綏?珂勒惠支的版畫原作,這才發(fā)現(xiàn)珂勒惠支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是何其巨大。雖然曾梵志已把其他藝術大師的作品忘到腦后,他對珂勒惠支的版畫卻始終記憶猶新。凱綏?珂勒惠支那質樸、純凈卻極具震撼力的黑白圖像,多年來始終銘刻在曾梵志心頭揮之不去,猶如第一天看到他們一般清晰深刻。
珂勒惠支個人作品展曾在1979年在中國首次舉辦,時隔31年之后,凱綏?珂勒惠支作品展在北京草場地藝美基金會畫廊舉辦,共展出其最主要版畫、雕塑作品113件,其展覽主題定為“我的孩子,春天來了”,正如珂勒惠支對中國藝術的影響至今沒有停止。
德國大使館代表,德國珂勒惠支美術館館長-Martin Fritisch,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等為藝美基金展覽剪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