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孔子像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新京報記者薛珺王薈攝
孔子像亮相北廣場
1月11日,一座總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成為天安門地區(qū)的又一個標志。雕像作者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美術(shù)研究所所長吳為山,題字者為國學大師、漢學家饒宗頤。
由青銅制成的孔子雕像矗立在國博北廣場中心,正對著東長安街,以孔子站姿為造型,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長髯垂胸,衣袂飄飛,雙手合于胸前,目視遠方,身體左側(cè)佩戴有一把寶劍。雕像身體部分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jié)構(gòu)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tài)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礴,古樸雄渾。基座上題寫有“孔子”兩個大字及其生卒年份。
吳為山:這是目前我最滿意的一個作品
“我非常高興,這是目前為止我最滿意的一個作品。”孔子像的創(chuàng)作者、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美術(shù)研究所所長吳為山接受采訪時,坦露了興奮的心情。
1994年,吳為山創(chuàng)作出第一尊孔子像,現(xiàn)坐落在南京博物院里。此后的10余年間,他一直潛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藝術(shù),先后創(chuàng)作了20多個不同樣式的孔子像,他的作品先后被英國、法國、韓國等多個國家收藏。吳為山介紹說,最新亮相的這尊孔子像,是去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國博的呂章申館長找到他并正式將雕塑任務(wù)交付于他的。
他透露,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他經(jīng)常一天在腳手架上工作八九個小時,不吃不喝。吳為山坦言,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煞費了苦心,還曾專門找到了孔子嫡傳后代的照片。“因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的形象,古書中對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寫,我自己也創(chuàng)作過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創(chuàng)新還是很不容易的。”
雕像具有三大特點
最終,吳為山為他創(chuàng)作的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個突出點,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慈祥、謙恭、淵博。在吳為山看來,孔子的仁愛思想與提出的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致,而謙恭也能體現(xiàn)出孔子作為中國文化大使獨具的文化智慧和禮儀風采。
除了在孔子像造型上花了一番心思,在考慮雕像背后的建筑風格時,吳為山也是動了腦子的。“高達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這就要求必須和周圍已有的建筑相融合,至少看著不能讓人感覺突兀。”本著這樣的理念,吳為山最終將人體與山體結(jié)合起來,為孔子像賦予了文化與自然的雙重意象,使得它與現(xiàn)代都市環(huán)境虛實共存,古今相融。“面含春風,滿懷仁愛,智者謙恭,巍然山巔。”這就是吳為山呈現(xiàn)給觀眾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孔子像。
吳為山告訴記者,該雕像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一是孔子表情慈愛智慧,祥和溫潤,頗具儒家風范;二是整體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征著孔子是跨時空的精神坐標,是一座文化泰山;三是從背后望去,這尊雕像又像一座豐碑,“作為先賢,他永遠是我們后人仰止的高山,是我們膜拜的豐碑。”
呂章申:立足廣場意義不一般
“國家博物館北廣場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博作為積累與承傳中國歷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yīng)為這一重要區(qū)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筑相應(yīng)的文化含量。”國博館長呂章申說,孔子雕像塑造出了孔子儒雅、寬厚、仁慈的形象,思接千載,人們面對他,會為我們國家深厚的歷史文化發(fā)出許多感慨。
呂章申告訴記者,孔子在我國家喻戶曉、歷代被稱為“圣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對孔子形象的向往和憧憬,幾千年來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藝術(shù)家用各自的智慧將他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繹,成為人們瞻仰和禮拜的圣像。今天當人們面對這尊塑像時,會發(fā)出許多文化的感慨,會產(chǎn)生與孔子思想相關(guān)的許多聯(lián)想,所謂的“思接千古”,正是通過這一特殊的媒介而獲得雕塑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與此同時,歷時3年半、投資25億元的國博改擴建工程已全面竣工,將于今年3月開館迎客。新國博建筑面積由過去的6.5萬平方米增加到近20萬平方米,800至2000平方米展廳達到49個,藏品數(shù)量達到105萬件。(綜合《北京晚報》、《遼沈晚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