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琦 洗馬圖
納福迎祥——院藏十二生肖動物畫展,于2012年3月23日至10月8日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出。正值龍年之春,我院按照中國傳統(tǒng)生肖文化中的動物種類,從院藏歷代繪畫中精心挑選出52件繪有這12種動物的作品舉辦這個展覽。
據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介紹,此次展出的作品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十二生肖畫展,因為畫家的初衷不是繪制十二生肖畫,但我們借用了十二生肖的概念,以這種形式組合了歷代的動物畫作品,我們期望為觀眾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民俗傳統(tǒng)與高雅藝術之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明清以來動物繪畫題材的演變。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十二生肖,根植于我國古代農業(yè)社會,自南北朝時期開始一直沿用至今。十二生肖與我國農歷的天干地支紀年法關系密切,十二生肖中的動物被用來代表地支中的十二個年份,于是每個人的出生年份總會與某種動物相對應,這便是“生肖”,又稱“屬相”,因此生肖作為每個人相伴一生的動物形象,既是一個人的出生符號,也是美好的吉祥物,被人們賦予了許多祝愿和祈求。正因如此,十二生肖成為歷代各種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題材,其形象可謂年代久遠,卻又面貌常新,經久不衰。
黃侃 猴戲圖
作品年代從明代到現代,包括張穆、任熊、任頤、李可染、齊白石等大家的作品。其中展出了明代張穆的《柳樹三馬圖》。張穆,是是嶺南畫壇唯一的畫馬名家,他畫的馬,馳騁疆場的戰(zhàn)馬和散放林皋的閑馬的精神狀態(tài)各不相同。以《柳樹三馬圖》為例。畫中的馬眼神迷茫,寂寞失落。這也是畫家志在疆場和壯志未酬的寫照。張穆畫馬不僅學習前人的長處,更注重以馬為師。他仔細觀察馬的筋骨結構和動作神態(tài),得出自己獨特的畫馬心得,“駿馬肥須見骨,瘦須見肉,于其骨長短尺寸不失,乃為精工。”作品沒有設色,張穆巧妙的運用濃淡不同的墨色渲染表現駿馬的毛色,用粗細均勻的線條表現他們的骨肉,體現了張穆畫馬“肥須見骨,瘦須見肉”的特色。
李可染,除以山水畫名震中外畫壇外,還非常喜歡畫牛。李可染以牛為創(chuàng)作對象,也以“牛畫”而蜚聲畫壇,更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動同行。他為自己的畫室取名為“師牛堂”。他畫的《牧牛圖》形神兼?zhèn)洌饩城逍旅烂睿錆M生趣和詩意。《牧牛圖》,更升華為一種對牛的精神的理解,這精神也是畫家本人做人、藝術的準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