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從中國到新加坡的藝術家在水墨畫中融入了熱帶色彩,這種“南洋風格”曾被視為新加坡藝術領域現代主義精神的獨特財產。而今,水墨畫再次受到世界關注,而新加坡的水墨畫源流似乎因為時代更迭而逐漸淡去。
“南洋畫風”
“南洋風格”的說法最早出現在1919年,見諸華人對于南洋或者說東南亞的描述。而今,這一表述依然時常被運用,特別是在藝術史領域,南洋風格與新加坡早期現代藝術息息相關。
在國立美術館策展總監(jiān)LowSzeWee看來,南洋風格的藝術宗旨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文化轉型。1938年,藝術家林學大繼1923年創(chuàng)辦廈門美專之后又在新加坡創(chuàng)立了南洋美專,這也是新加坡首個正規(guī)美術院校。兩個學校關系密切。而當時的新加坡藝術界也如同中國藝術界一樣,正經歷西方藝術思潮的洶涌沖擊并從中吸取豐富養(yǎng)料。
1952年開始,一組和南洋美專關系緊密的藝術家——陳宗瑞、陳文希、鐘泗賓、劉抗等人多次來到巴厘島寫生,從當地文化中吸收了大量元素。當他們回到新加坡舉辦聯展時,轟動一時。這批藝術家將水墨、油畫的技巧和熱帶地區(qū)的新元素進行融合,逐漸發(fā)展出一種屬于南洋地區(qū)的獨特藝術類別。南洋風格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新加坡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
在4位前往巴厘島寫生的藝術家之中,鐘泗賓利用水墨、水彩、油畫等各種方式,表現了尋常生活場景。劉抗受到巴黎藝術學派的影響,學過印象派、后印象派,特別是馬蒂斯的畫法。他的油畫同樣描繪了當地的鄉(xiāng)村生活,將西方技巧和嫻熟的中國水墨筆法融合在一起,產生了獨特的效果。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常常兼習中西藝術,在二者融合中進行藝術探索。
盡管馬來半島在20世紀初便有藝術團體存在,但1935年創(chuàng)立的“沙龍藝術研究會”(即今日中華美術研究會)是首個關注水墨畫的藝術團體,其創(chuàng)立者包括陳宗瑞、張汝器、盧衡等人。其核心成員大多是上海美專的校友。
1938年,在南洋美專創(chuàng)立時,其建構也同中國的美專一樣,既教授西畫,也傳授水墨。其教師大多畢業(yè)于上海、北京、廈門的美專,或者從巴黎留學歸來。
“新加坡藝術協會”創(chuàng)立于1949年?!吧除埶囆g研究會”和“新加坡藝術協會”都同時關注中畫和西畫。到了1960年代,藝術家覺得需要一個專注于中國水墨的團體,墨瀾社于1967年應運而生,參與者主要是南洋美專的學生,甚至大多數是施香沱的弟子。不久之后,1973年,華翰研究會誕生,參與者大多數是南洋美專另一位老師范昌乾的門生。此后創(chuàng)立的水墨社團還包括嘯濤篆刻書畫會、書畫協會、三一指畫會、更生美術研究會等。
新加坡獨立以來,當地藝術家逐漸開始環(huán)顧周圍,尋求自己的獨特身份和靈感。早期畫家,例如施香沱、范昌乾等人不僅畫傳統(tǒng)水墨題材,同樣也會以馬來半島的村莊、熱帶地區(qū)的花草作為筆下主題。陳宗瑞則嘗試著在水墨中加入陰影,使其更顯得現實主義。陳文希則“成功地將中國水墨傳統(tǒng)與巴黎學派融合形成新的視覺表現方式”,例如將立體主義等西方元素融入作品。
而今活躍在新加坡書畫界的藝術家,例如陳建坡、賴瑞龍都是施香沱、范昌乾當年的弟子。他們保持著中國水墨的寫意傳統(tǒng)。與此同時,其他例如陳瑞獻、洪雪珍等藝術家只是用水墨作為媒介,他們畫筆所描繪的已經全然是新的氣象了。
后繼無人?
隨著這幾年水墨藝術逐漸在國際藝術界受到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又對新加坡水墨現狀作了一番考察。結果發(fā)現,情況堪憂。施香沱的弟子、在南洋藝術學院(南洋美專是其前身)教畫30多年的陳建坡,剛在今年上半年停止了教學,原因是“沒學生”。
陳建坡告訴記者,上一屆學中國畫的美術專業(yè)文憑學生僅有5名,全部來自中國;這一屆只有一名臺灣學生選修。隨著學生越來越少,在南洋藝術學院教水墨畫常常都是四五個老師教一個學生。
水墨畫的教授在南洋藝術學院現狀堪憂,在新加坡的另一所美術院校——拉薩爾藝術學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負責教授中國水墨選修課的林俊能教授這門課程已經有六年時間,他告訴記者,拉薩爾藝術學院以西方當代藝術發(fā)展為學習主線,水墨只是作為一種額外的媒介?!皩W生們基本上只能夠在一年級的時候選修,”林俊能表示,“花13個星期的時間學習。時間太短,只能學點皮毛?!?/p>
教師為了后繼無人而困擾,學習水墨畫的年輕藝術家同樣對于未來的路途感到迷茫。34歲的林琬瑩在南洋藝術學院鉆研水墨,在水墨面前,她坦言感覺面對一座難以攀越的大山,“畫不過老師,比不過亞洲國家那些從小學習水墨的同輩?!?008年從南洋藝術學院畢業(yè)的李雨娟(26歲)在校時是主修水墨的兩名學生之一。她也有逃不出古人手掌心的痛苦,后來還是選擇轉戰(zhàn)當代藝術的其他媒介。
陳建坡回憶自己1960年代末在南洋美專學習時期,中國畫共有近50名學員,是熱門學科。而隨著文化大環(huán)境的改變,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的感情不再。
新加坡的80后藝術家中,幾乎看不到有誰以水墨為主要創(chuàng)作媒介。鄭木彰、洪雪珍、姚詩韻、郭捷忻等以水墨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都生于1970年代。
1995年畢業(yè)于南洋藝術學院的鄭木彰(41歲)回憶說,其實早在1990年代,中國畫課程在本地學府就已經不“流行”。“你看西洋藝術變化多端,中國畫似乎單調一點,年輕人看到梅蘭竹菊大家都怕,因此啟蒙老師很重要。要讓學生看到中國畫好的東西,而且還想要繼續(xù)了解。”
但要在水墨的藝術世界里有所作為,鄭木彰說“很難”?!耙龅牟灰粯?,樹立自己的風格很難。難在你必須改變很多東西,而水墨有它幾千年的傳統(tǒng),無論組織結構都有自己一套很好的框架。如果你改變一半,保留一半,結果會很怪,四不像。因此,你必須重新建立自己的系統(tǒng),又要保留水墨的韻味。你要有勇氣根據自己的意識去塑造畫面,不是丟掉所學,而是放在一邊,讓好東西既存在,又不可被其牽著鼻子走。”
對于這些年出現的水墨新解,近年來頻頻在創(chuàng)作上做新嘗試的鄭木彰認為:“這是一種實驗,能引起更多人的興趣和思考越好。結論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帶動更多藝術工作者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p>
陳建坡提醒說,水墨仍要著重水墨的特點?!拔覀儾灰p易為毛筆畫加上句號,更不可以說它沒有發(fā)展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