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鄺陽升 攝
傅申
1936年出生,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1968年到美國,入普林斯頓學大藝術(shù)考古研究所,攻讀中國藝術(shù)史專業(yè),獲碩士及博士學位。1975任教于耶魯大學,1979年出任美國國立佛利爾美術(shù)館中國藝術(shù)部主任,后任臺灣大學藝研所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是中國古代美術(shù)史,在中國書法、繪畫史以及書畫鑒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有《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海外書跡研究》、《張大千的世界》、《書法鑒定﹒兼懷素自序帖臨床研究》等。
本報記者 李懷宇
2012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十五屆錢賓四先生學術(shù)文化講座的講者是傅申教授,講題分別是:書畫船—流動的畫室、乾隆丙寅—乾隆鑒藏書畫的豐收年、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火前本全貌、臺北故宮唯一黃公望立軸真跡《九珠峰翠》的鑒定。
傅申1936年生于上海。出生兩個禮拜后,父母將傅申放在浦東鄉(xiāng)下祖父母家里撫養(yǎng)。臺灣光復(fù)后需要教員。傅申的父親應(yīng)聘到南部屏東師范教地理和國文,也做教務(wù)主任。1948年,母親回上海把傅申接到臺灣。1955年,傅申從屏東考入臺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學習書法、水墨畫、素描、油畫、水彩。四年級時,得到全系的書法、繪畫、篆刻第一名,被譽為“三冠王”。
畢業(yè)后,傅申想當書畫家。葉公超很賞識傅申,當新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初步建成時,葉公超推薦傅申和江兆申去工作。從1965年到1968年,傅申和江兆申“二申”在臺北故宮面對面做了同事。當時臺北故宮書畫處處長那志良把鑒定工作交給“二申”,每天上午,傅申和江兆申就從庫房里推出一車子書畫,仔細研究,看了三年,還沒看完。傅申自認那是一生中最豐收、最愉快的日子。
有一次,普林斯頓大學東方藝術(shù)史教授方聞到臺北故宮訪問,傅申陪方聞在庫房里看書畫,時常討論。有一天方聞?wù)f:“你到美國來跟我念書好不好?”傅申身在故宮,如魚得水,完全沒有留學的心理準備。方聞回到普林斯頓大學后,他的一個女學生來到臺北,是夏威夷第四代華僑,不大會講中文。她到臺北故宮見習,與傅申坐在同一個辦公室。一年多以后,傅申和那個女孩結(jié)婚。
愛人想回普林斯頓大學繼續(xù)念書,1968年,傅申赴普林斯頓大學留學。根據(jù)獎學金約定,三年后,傅申回到臺北故宮。臺北故宮院長蔣復(fù)璁表示將來想提拔傅申做副院長,勸他不必再回美國。這時傅申才三十幾歲,既沒有行政經(jīng)驗,也沒有行政興趣,臺北故宮四五十歲的人傳聞:“傅申做副院長,那我們做什么?”傅申一想,決定再回普林斯頓大學,隨方聞讀博士學位。
當傅申正在完成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論文時,耶魯大學請他去演講,周圍坐了一些老先生、老太太,包括張光直先生。演講結(jié)束后,主辦方告知傅申:耶魯大學的教授會議已經(jīng)通過了。原來耶魯大學想找一個教中國美術(shù)史的老師,這場演講便是面試。
在耶魯教了三年后,華盛頓國立佛利爾美術(shù)館館長寫信告訴傅申,館里的中國藝術(shù)部主任要離開了,希望他到華盛頓任職。傅申自認英文不好,在耶魯大學教書太辛苦,第四年就到華盛頓去了。從1979年到1994年,傅申在華盛頓國立佛利爾美術(shù)館負責中國部門的藝術(shù)品展覽、研究、收購、鑒定。
2004年,傅申從美國回到臺灣任教,住在風景秀麗的碧潭。傅申認為書法要走向現(xiàn)代,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我們寫傳統(tǒng)的書法是寫不過古人的。古人天天寫,而且千百年來篩選下的這些書法家,沒有辦法超過。現(xiàn)代人要有現(xiàn)代的風格,要有現(xiàn)代的題材。”傅申覺得篆書最圖像化,因此常作試驗,對書法進行繪畫性處理。但他又堅持書法沒有傳統(tǒng)的根基是不行的。“有很多書法家一天到晚創(chuàng)新,不耐看,沒有根基,沒有修養(yǎng)。所以,一定要經(jīng)常從古人里面去學習、吸收。但跟古人是競爭不過來的,要創(chuàng)新。”
江兆申開玩笑:傅申人盡可師
時代周報:當年跟你同在臺北故宮的江兆申先生,70出頭就去世,太可惜。
傅申:是的,但你說可惜,他自己很滿意。為什么呢?在故宮同事時他常跟我說,算命先生告訴他,59歲那一關(guān)很難過,他過了,而且書畫的成就越來越高。他有臺北故宮副院長的地位,開畫展,畫全部賣完,買了兩棟房子,有失有得。
時代周報:江兆申先生給你的印象如何?
傅申:他很有意思,我很佩服他。他沒有傳統(tǒng)學校的學歷,讀了私塾,到臺灣基隆后,因為字寫得好,有傳統(tǒng)文學的根底,所以在學校做秘書和國文老師,后來又在臺北成功中學教書。我?guī)煷螽厴I(yè)以后在師大附中做教員,因為同屬于“海嶠印集”而認識。他是自己用詩文去向溥心畬拜師的,溥先生覺得他的詩作得還不錯,書法也有根底,所以收他。江先生很聰明,大部分都是自己學的。在臺北故宮,我們坐在一起面對面三年。我先念師范大學,后來念文化研究所,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老師,他就開我玩笑:“你啊,人盡可師!”他說自己:“我只有一個老師,溥心畬。”
時代周報:你的老師里面有哪些名師?
傅申:黃君璧是系主任,他傳統(tǒng)功底很深,離開大陸之前,花鳥、人物、山水都畫得好,徐悲鴻請他在南京的中央大學做教授。到臺灣后,晚期面貌比較統(tǒng)一,變化不多,文人畫也畫得少了。他畫云海和瀑布是專長。
評價董陽孜:還要在傳統(tǒng)上下功夫
時代周報:于右任先生和臺靜農(nóng)先生這兩大書法家,晚年都在臺北,你如何看他們的書法?
傅申:在中國書法史上,于右任絕對是民國代表書家之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也不是想要做書法家,他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后來發(fā)展出標準草書,開始一種文字運動。寫中國的繁體字,花的時間太多,他想把歷代的草書標準化,希望大家寫字節(jié)省時間,而且互相認識。他也喜歡寫,求字的人特別多,都是免費求的,來者不拒,家里堆了很多紙,天天寫字,他的副官一天到晚替他磨墨,字越寫越好。大陸有沈尹默,我說“南沈北于”,都是了不起的。沈尹默在大陸有一點被埋沒,因為寫得太傳統(tǒng)。另外一些書法家像白蕉、潘伯鷹,有時寫得更風流瀟灑。
臺靜農(nóng)先生是臺大中文系的教授,中文底子好。他年輕的時候其實也下過功夫,練字比較傳統(tǒng)。后來他跟張大千認識,張大千勸他學明末的倪元璐,把仿倪元璐的作品送給他。靜農(nóng)先生發(fā)現(xiàn)沈寐叟也是學倪元璐的,但是沈寐叟的字變化更多,所以他兼學兩家,寫出自己的風格,越寫越好,也成為一家。
時代周報:現(xiàn)在的書法家如董陽孜,你如何評價?
傅申:董陽孜是學設(shè)計的,但從小就練書法,學顏體,少有女孩子寫顏體寫得那么雄壯,實在很難得。她是我的學妹,我在師大附中教書的時候,她有時候拿練習的字給我看看。后來,她從美國學設(shè)計回來,開始解構(gòu)行草,像圖畫一樣,是從顏真卿的《裴將軍詩》開始的。那件作品又有楷書,又有草書,又有行書。她后來專門把一件書法當作繪畫處理,先在小紙上設(shè)計,選定一個句子,安排好以后再寫在大宣紙上。她曾經(jīng)問我的意見,我說:你的字設(shè)計感很好,但是傳統(tǒng)的行草功底還可以加深。她喜歡寫大作,越來越大,氣勢磅礴,這是女人中很少有的,很多男性的書法家也沒有這樣的氣魄,這就是她了不起的地方。可是,我說:你一定要在傳統(tǒng)上多下一點功夫,才耐看。
研究張大千:為把假畫全盤托出
時代周報:為什么要做張大千研究?
傅申: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一篇論文是《巨然存世畫跡之比較研究》,寫五代宋初的 “董巨派”:董源跟巨然。我把臺北故宮巨然名下的作品、海外收藏的巨然作品都整理了一遍,厘清了很多假畫,同時也有我認為是元代吳鎮(zhèn)畫的。海外有假的巨然,我研究過是張大千畫的,后來那張畫賣到了大英博物館。我到普林斯頓的時候,寫了一本大書叫“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那里面有很多石濤的畫,要研究它,非碰到張大千不可。
時代周報:張大千是假石濤的高手。
傅申:后來研究徐青藤、八大山人,時常會碰到張大千。我就立定一個志愿,很多人研究歷代的古畫,可以找出一些假畫來,但要找出是張大千畫的就不容易。我個人對張大千了解以后,就可以把他做的歷代的假畫全盤托出。張大千像孫悟空一樣,拔一根毫毛就變成另外一個人,但那根毫毛有基因。我沒有那么科學,但是一個人的筆下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有些習慣改不了,那就是鑒定上的DNA。
我研究的結(jié)果是:張大千做假畫是他研究、學習、臨摹、仿古的一個副產(chǎn)品,絕對是副產(chǎn)品。但經(jīng)濟效益也是有的。三十來歲的時候,他的畫雖然有市場,但是賣得不會像古畫那么高,他的畫要到四五十歲才賣得特別好。所以早年他模仿了一些石濤、八大,很多日本人喜歡,并不是張大千自己去推銷的。他隨手畫一些假的古畫—那個時候家境已經(jīng)中落—賣掉以后,一大家子要過生活。
時代周報:你認為張大千是什么樣的人?
傅申:我見過張大千兩次,有一次還討論了假畫。張大千絕頂聰明,而且絕對勤奮。一個成功的藝術(shù)家,有天才沒有用,不用功絕對沒有用。他又是最用功的一個書畫家,到哪里都帶筆墨紙硯,住定旅館馬上把畫室布置好。我研究他很多年,收集他的各種作品,用了一大堆資料,但每一次拍賣展覽,都有新的作品出來,數(shù)量真是驚人。在臺灣,他到中南部一個林場休息幾天,人家招待他。招待免不了吃飯,一桌子人,當?shù)氐拿慷紒砹耍燥堃院蟮礁舯诤炔瑁舯谑且粡埓螽嬜溃P墨紙硯都擺好了,主人包括廚子,每個人一張。他原本要去休息一下,結(jié)果比在家里更忙。他有一句話:“著了袈裟事更多!”
與何懷碩爭論:張大千是否八大畫家之一?
時代周報:你有沒有看過何懷碩先生的著作《大師的心靈》?選了近百年八大畫家,唯獨不選張大千。
傅申:何懷碩時常跟我抬杠,我們住隔壁。他也佩服張大千的技法之高,模仿能力之強,史上少有,但是他說缺少藝術(shù)家的氣質(zhì)。他喜歡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這一類,自己也受到他們的影響。我做張大千的研究花了很多時間,他贊同我做這個研究,但他反對把張大千當作第一流的畫家。他的看法是:張大千缺少個性、創(chuàng)造性,模仿誰就像誰。可是我覺得,不管張大千畫什么,也是別具一格,一看就是張大千畫的,不是石濤、八大,也不是齊白石—光畫荷花都成一家了,畫潑墨潑彩也是創(chuàng)新。劉海粟說張大千學他,假的,我查了劉海粟的作品,潑墨潑彩都在張大千之后。劉海粟創(chuàng)作的潑墨潑彩,紅紅綠綠難看死了。劉海粟是劉大炮,氣魄也很大,活得也很久,生命力也很強,當然也了不起,但是在繪畫上的才能,不是那么高的。
時代周報:如果讓你來選20世紀八大畫家,你會選哪幾個?
傅申:張大千當然包括在內(nèi),齊白石、吳昌碩、傅抱石、李可染。我不太喜歡林風眠,他太西洋化了,而且畫的畫都是那個尺寸,畫來畫去每個女的都是一樣。我不敢在何懷碩面前講,他是很佩服林風眠的。任伯年當然非常聰明,他也為賣畫,畫了一些雅俗共賞的題材。黃賓虹60歲死了就沒有了。齊白石60歲死了也沒有了。齊白石受吳昌碩影響很大,吳昌碩好像燉得很久的牛肉,齊白石是生猛的海鮮。齊白石真是很有意思,因為早年畫遺像出身,所以素描能力也很強,才氣也很高,模仿力很強,早年學何紹基的字,學金冬心的字都是很像的。后來他寫出自己的字,行書成就不是那么高,但一看就是齊白石的。篆刻和篆書都別出手眼,前無古人!他的畫早年是學八大山人,可是八大山人太孤冷了,沒有市場,陳師曾就勸他畫紅花墨葉。他有農(nóng)民生活根底,很容易打動人心,而且有幽默感。
《溪岸圖》、《砥柱銘》:作品自己會說話
時代周報:現(xiàn)在捧得這么高的名畫家,有沒有炒作的成分?
傅申:凡有成就的,有理由,名下無虛士,總有他的一技之長。歷史篩選下來的名家,很多作品我們開始不了解為什么有名。顏真卿的書法《祭侄文稿》,很多人都看不懂,卻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第一行書是《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親筆寫的,還是天下第一,影響極大。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勾勾涂涂,我現(xiàn)在越看越好。
時代周報: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傅申:是啊。董源的《溪岸圖》在爭論時,方聞先生講:作品自己會說話。現(xiàn)在有人說它是假的,以后它自己會說話,有人會替這張畫來說。高居翰的敗筆就是說這張畫是張大千畫的,爭論是高居翰跟日本學者古原宏伸兩個人挑起來的,高的文章里面將近20個注解,引我研究張大千學董源的那篇文章,好像我同意他的看法,其實我不是。我寫了一篇短文說:高居翰把一張古代的畫說成是張大千的畫,表示他既不懂張大千,也不懂古畫。只要懂一樣,就不會有這樣的結(jié)論。
時代周報:作品自己會說話?
傅申:是的!石濤、八大的任何一張畫,都會說話。黃庭堅的《砥柱銘》自己也會說話,我寫了那篇文章,很多人想反駁我。《砥柱銘》是過去黃庭堅的書法集中,很少出現(xiàn)的作品,所以大家不太可能立刻認同。其實在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集中,大家公認的作品里面,任何兩張作品,擺在一起,變化都很多。《松風閣詩》、《伏波神祠字卷》、《張大同乞書卷》,都不一樣。還有,每個書畫家都有很多毛筆,有的硬,有的軟,有的彈性好。他被貶到鄉(xiāng)下去,那個地方?jīng)]有好的筆,三年前買的雞毛筆都寫。一個書法家,拿這支筆寫幾個字,換一支筆寫這幾個字,寫出來都會不一樣。如果從現(xiàn)在開始,《砥柱銘》都印在黃庭堅集子里,下一代的認知就跟我們不一樣了。
實習生李寶甜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