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您曾經為很多重要展覽擔任過策展工作,近期您在策展思路上有哪些變化?
皮力:目前,我非常關注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以及當代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之間的關系;當代藝術與公眾的關系一直都很復雜。從本質上講,在當代藝術中,談到“前衛(wèi)”、“先鋒”這兩個詞時,通常包含兩個意思:第一,在形式上“前衛(wèi)”和“先鋒”產生了許多與我們日常生活不同的元素;第二,在觀念上,藝術的“前衛(wèi)”性和“先鋒”性體現得更為激進。但是,藝術不能脫離社會和生活獨立存在,要從生活中獲取藝術語言,同時藝術還要通過收藏、交易等經濟方式獲得支持。我認為,所有策展人都應該有公眾觀念,畫廊為收藏家服務,同時收藏家也屬于公眾,只有更好地為公眾服務,藝術才能有更大的發(fā)展。缺乏公眾關注和支持的藝術,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任何一種藝術風格都不可能永遠“前衛(wèi)”,一件藝術作品可能開始是“前衛(wèi)”的,一些勇敢的藏家將其收藏,并且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它。此后,創(chuàng)作該作品的藝術家或者作品的藝術風格可能會變得很流行,從某種程度上講,公眾是藝術潮流的推動者,每種藝術風格都是從“亞文化”逐漸變?yōu)橹髁魑幕摹?/p>
商報:談到畫廊,很多人會想到商業(yè)化。同時,目前很多畫廊都在走學術化路線,但是“學術”總讓人與“非盈利”相掛鉤,似乎“學術”就是賠錢的。您認為畫廊如何做到“學術”與“商業(yè)”相平衡?
皮力:在傳統(tǒng)觀念中,商業(yè)和藝術是相互對抗的。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完善,公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在逐步提高,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隔閡正在消除。藝術是相互交流和對話的過程。
同時,很多收藏家開始熱衷收藏當代藝術品,藝術作品被收藏家收藏是藝術走向公眾的第一步,它將逐漸取代原來的對抗。
商報:以798和草場地藝術區(qū)為例,畫廊舉辦的各種展覽,吸引了公眾的目光。但是,很多公眾表示,展覽內容離自己很遠。您認為,公眾產生這種觀點,問題出在哪里?
皮力:目前,公眾有興趣看展覽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對于公眾來說,不一定要理解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喜歡是最重要的。
商報: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曾經歷當代藝術從泡沫產生到破滅的過程,使得藝術作品價格大跌。目前,中國當代藝術正在經歷“擠”泡沫的過程,您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是否會出現與日本相類似的結果?
皮力:我認為,目前中國企業(yè)收購西方企業(yè),用大量的資金購買房產、公司股份,以及西方藝術品,這與當時日本的情況有些相似之處。但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與日本則不同,當時日本本土的藝術品市場并沒有形成,收藏家主要以收藏西方藝術作品為主。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成已久,目前中國收藏家購買的藝術作品分散在國內外,以國內和亞洲地區(qū)的藝術家作品為主,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更為安全。
從投資角度上看,很多收藏家確實擔心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泡沫破裂后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對于真正喜歡當代藝術的收藏家來說,泡沫所帶來的影響并不嚴重。我認為,面對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心態(tài),能夠體現出收藏家對于當代藝術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