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坊間預料,國內(不含港澳臺)藝術品公司“2013年藝術品秋拍”第一輪的成交結果雖然略有反彈跡象,但整體仍然未能擺脫“春拍”以來的低迷狀態(tài)。為了打好翻身仗,參與首輪秋拍的二十幾家公司事先都進行了“熱點”宣傳,有的力推“學術收藏”,有的側重“紅色主題”,有的傾心“青春藝術”,有的主打“宮廷秘藏”,有的熱衷“奇珍異寶”,有的專拍“海歸臻品”。
雖然其中不乏孫中山的墨寶《無量佛》、張大千的《仿陳老蓮覓句圖》、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合璧書畫、徐邦達的《臨王煙客山水圖》以及《北宋金粟山寫本大藏經》卷等高端拍品,但成交結果著實差強人意——除了不足10件極品拍出超過千萬元的高價,其余大部分拍品要么舉牌者寥寥,要么低價成交。
整體而言,“首輪秋拍”體現(xiàn)出三個特點:一是成交率繼續(xù)下滑。根據(jù)“全國拍賣行業(yè)管理信息系統(tǒng)”11月17日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東方國際、山東天承、上海朵云軒、陜西文德等藝術品公司率先舉行的1271場首輪秋拍中,實際成交額不足100億元,同比下降約13%。二是舉牌買家兩極分化嚴重。實力雄厚的資深藏家和文博機構主要面向價值連城的“高精尖”藝術品;而身處經濟困局大環(huán)境下的普通藏家則益發(fā)冷靜,他們不再勒緊腰帶到“精品拍場”為高端買家托價,而是頻繁光顧規(guī)模較小的拍賣會,主攻新晉藝術家作品以及適合自己財力的中低端藏品。三是流拍現(xiàn)象嚴重。其中不僅包括大量二、三級藝術品,就連國畫大師李苦禪的《篆意水墨紙本立軸》精品也難逃流拍命運。根據(jù)“雅昌藝術網(wǎng)”藝術市場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3年首輪秋拍場內成交率僅為40%,實際交割率則更低。
當我們把視野放大,把這些數(shù)據(jù)與2010年、2012年進行環(huán)比,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特點”實際都指向一個事實——國內藝術品收藏已經全面進入理性至上的“價值投資新時代”。
藝術品“價值投資”
按照美國著名的風險投資家格雷厄姆的理論基點,“價值投資”有三大要素:投資的正確態(tài)度、資金的安全邊際以及投資對象的內在價值。如果把“價值投資”理論運用到藝術品收藏上,這三大要素也應該保持不變。但由于投資領域發(fā)生了轉變,所以其概念也必須隨之調整——所謂“藝術品價值投資”,就是在對市場行情進行詳盡研究的前提下,將資金投入到具有增長潛力的中低端或冷僻藝術品并長久持有的投資行為。
既然稱為“藝術品價值投資”,就必須遵循格雷厄姆的“價值發(fā)現(xiàn)原理”,把投資對象——也就是準備買入的藝術品基本面作為投資核心,既不因行情的短期波動而恐慌,也不以該種類被大眾長期忽視而灰心。當然,這里說的“長久持有”并不是“無期持有”,而是指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當一年或幾年以后,投資的藝術品價格上升渠道一旦打開,回報率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如果不想將其當作“鎮(zhèn)宅之寶”,則盡可以在拍賣市場上及時套現(xiàn)。
從投資實踐角度講,“藝術品價值投資”這種“偏保守性”的方式,特別適合國內正在蓬勃興起的中產階級和普通藏家。作為中國獨特的市場經濟造就出的新興社會階層,中產階級的比例正在大幅提高,他們既有高雅的審美品位,也有從事收藏的雅興,更有投資藝術品的能力,唯一欠缺的就是藝術品投資經驗,而所有經驗的核心只有一個——如何少花冤枉錢!
價值投資恰恰可以繞過所有的表象,引導投資者直抵那些成長性強、潛力巨大的優(yōu)質藝術品。與中產階級不同,普通藏家的投資軟肋在于盲目跟風,元青花逐年高漲,便一窩蜂追拍元青花;太平天國錢幣創(chuàng)下新高,便不惜血本購藏闊緣“圣寶”,結果非但沒有達到預期收益,反而在高位騎虎難下。
以“‘太平天國’背‘圣寶’小花錢”為例,北京某位平民藏家在“保利 2011秋季拍賣會”上以住房抵押來的184萬元人民幣搶拍成功,但在接下來的“瀚海2012秋拍”和“西泠印社2013春拍”中先后流拍,起拍價降到100萬元依然無人問津。所以,與其說藝術品的價值投資是應運而生,不如說是跟風和追漲的慘痛教訓致使投資者別無選擇。
理性投資藝術品
從時間節(jié)點上講,“穩(wěn)中帶攻”的“價值投資”策略在今年年初被藝術品藏家普遍接受,但其兆頭早在2010年年末就已初露端倪。從宏觀經濟上講,近期國內經濟連續(xù)處于“非預期性”下滑,導致藝術品市場回暖無力,但這并不是將藝術品收藏逼上“價值投資”道路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經濟學家更愿意把它看作藝術品市場泡沫的破裂和藏家的理性覺醒。
中國經濟轉型成功,文化產業(yè)開始與世界并軌。2007年10月,以比利時“藝術品投資大鱷”貴依·尤倫斯男爵在北京成立“當代藝術中心”(UCCA)為標志,先后有220多家國外藝術品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其中既有世界最早的拍賣公司英國克里斯蒂,也有規(guī)模很小的韓國首爾拍賣行。這些海外藝術品機構拉動中國當代藝術步伐的同時,也將一批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實踐者”如艾軒、向京、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羅發(fā)輝等人捧成了藝術家。
但對國內藝術品收藏家而言,這卻不是什么好兆頭——以往在大山子798工廠破車間改成的工作室里,花3000塊錢就能買到張曉剛的“紅衛(wèi)兵大頭像”,現(xiàn)如今掛到尤倫斯的UCCA里,裱上畫框標價竟達3000萬元!不僅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國內被人為“做多”,海外也在瘋狂抬高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價格。一件“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在倫敦“班布里奇拍賣行” 2010年“秋季拍賣會”上,以令人咋舌的5.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下中國瓷器的最高拍賣紀錄!
像股市一樣,瘋狂追高必定帶來慘重損失,僅僅隔了一個新年,2011年1月,賺得盆滿缽滿的尤倫斯宣布“撤離”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尤倫斯拋畫的時候,那些花巨資從他手里接棒的“藝術追高者”卻在拋淚——直到此時,人們才明白,這位外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之父”,使用的伎倆其實非常簡單,不過是股市里莊家常用的“拉高出貨”把戲。
在國內外藝術品資本的兩面夾攻下,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中的很多種類,比如繪畫、書法、陶瓷、青銅器等高端單品的行情都已突破億元。在不明就里的投資人眼里,這是宏觀經濟向好的信號,對那些在藝術品收藏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行家而言,貌似風光的“億元時代”卻是藝術品市場泡沫涌現(xiàn)的前兆。早在2010年7月,當黃庭堅的《砥柱銘》、張大千的《愛痕湖》、王蒙的《秋山蕭寺圖》等5件藝術品在“春拍”中一齊破億元時,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就察覺出行情有詐,多次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提醒藏家防范“億元時代”帶來的風險??上яR未都的觀點在當時沒有引起廣泛注意,他的憂患意識甚至被大肆出貨的“藝術品莊家”雇傭的槍手痛斥為“阻礙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挖掘“價值洼地”
找準方向只是投資戰(zhàn)略的開始,若想實現(xiàn)盈利還要選對正確渠道。由于藝術品具有寬泛的覆蓋面和紛雜的門類,不像股票那樣本質單一,使得價值投資渠道門路繁多,很難達成統(tǒng)一,不同實力藏家的選擇也會各不相同。但從宏觀角度進行歸納,主要有以下三條。
一是在常規(guī)藝術品中尋找“價值洼地”。就當下而言,在“全民收藏”的大潮下尋找“價值洼地”,無異于在潘家園古玩市場撿漏,但只要對藝術品市場行情善于觀察和分析,還是能找到幾個價值相對低洼的品種。
以被藏家翻騰掉底的“陶瓷類”藝術品為例,長期以來,以青花、五彩、斗彩、琺瑯彩為首的“繪彩瓷器”大行其道,元、明、清三代官窯款動輒拍出千萬、上億的高價。相比之下,以青、白、黃、藍、礬紅為主的單色釉,以兔毫、銹斑、茶葉末為主的結晶釉,以銅紅、紫藍、灰白為主的窯變釉這三類“釉裝瓷器”卻被長期忽視。
截止到目前,價格最高的一件“釉裝瓷”——“清雍正窯變釉貼浮雕螭龍尊”,成交價也不過258萬元,還比不上一件同期繪彩瓷“雍正五彩龍鳳紋碗”的零頭。實際上,雍正朝當年以及隨后的乾嘉兩朝,“釉裝瓷”無論社會地位還是本身價值,都遠高于“繪彩瓷”,實乃貨真價實的“中堅藝術品”價值洼地。事實上,只要用心務實,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思,可進行價值投資的藝術品還是種類頗多。
再舉一個例子,眾所周知,整個有清一代,但凡與皇帝沾上邊的瓷器、玉器、琺瑯、硯墨、家具等,拍價均在數(shù)千萬元以上,唯有清中期以后的帝王墨寶始終被人忽視。在2011年的“嘉德春拍”中,一件嘉慶皇帝為圓明園福海名景“活畫舫”題寫的御筆七絕,成交價僅為9.2萬元。如此可憐的價格,連一張專為皇帝書寫特織的黃綾布也買不到,其增值前景可想而知。
二是投資具有增值潛力的新人新作。在這方面,尤倫斯男爵已用超強的盈利模式,給國內藝術品投資者上了一堂教訓深刻的公開課。他最主要的手段是斥巨資“買斷”幾位、十幾位新晉藝術家一年或幾年內的全部作品。尤倫斯財大氣粗的“壟斷性攻略”可能不太適合國內實力不濟的中小規(guī)模投資者,但是我們不妨采取“蛙跳式”投資方式,從零星收集新人新作開始,在藝術品圈子里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推進。
2004年夏天,筆者陪一位從事藝術品收藏的同學出席“徐家匯(9.65, -0.19, -1.93%)藏書樓”舉辦的一場小型“油畫展賣會”,他一眼看中董仙舟,一氣買下5幅:《十里鋪云錦》《荷花深處小舟通》《藕鄉(xiāng)隨思》《荷花》和《垂蘆秋色》,最貴的《十里鋪云錦》也不過花了1.3萬元。當時的董仙舟在藝術上是個默默無聞的新人,頭上還沒有“中國第三代印象派大師”的光環(huán),嘔心瀝血繪制的“荷韻系列”備受冷落。9年過去了,董仙舟作品的價格打著滾上漲,兩尺小幅作品售價也已高達30余萬元,而捂在筆者同學手中的那批作品,每幅都已超過200萬元。
三是投資國外藝術品。這其實是一個帶有賭氣性質的逆向思維——老外可以購買、投資中國藝術品,我們?yōu)槭裁床蝗ネ顿Y購買他們的藝術品?事實上,早在2005年,一只主投海外的中國收藏大軍已經初具規(guī)模,但這支大軍的投資對象不是國外藝術品,而是流散在海外的中國藝術品,即使偶爾購買一些“洋藝術品”,也屬于零星的“小散”行為——時至今日,這塊領域依然是國內藏家的投資荒地。
鑒于國外藝術品的文化特性,投資者應把重點放在油畫、金銀器、古董鐘表、珠寶水晶、大理石雕像等能代表西方文明的品類上。其中最具價值投資傾向的當屬金銀幣,由于中世紀以來歐洲大陸戰(zhàn)爭頻繁、小國林立、郡主繁多,導致金屬錢幣泛濫,多到就連大英博物館的錢幣專家也排不清年號。2012年7月,在德國斯圖加特的一場古董拍賣會上,一組六枚古代金幣僅以1.1萬歐元成交,購買者是中國南昌大學藝術史學者余春明。后經專家鑒定,其中既有年代久遠的“東哥特金幣”,也有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暴君尼祿(Nero)及其皇后斯塔里婭·美薩麗娜鑄造的金幣??每一枚都價值連城。
當然,投資國外藝術品并不一定都要出國,時下還有一種“送上門”的外國低價藝術品——朝鮮繪畫。這種在“俄羅斯油畫”和“中國國畫”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獨特作品,于2004年試探性地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售價始終在每幅一兩萬元之間不溫不火,今年春天才有價格啟動的跡象。幾位“功勛級”畫家如尹石、張成日、樸明日、金周英等人的優(yōu)秀作品已經達到四五萬元,未來的增值空間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