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來,中國的建筑活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膨脹,呈現(xiàn)出跳躍式的革命,海外建筑設計的輸入是這場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5年來由涓涓細流到大江大海般地涌入中國。為了總結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輸入建筑現(xiàn)象,同濟大學出版社近期推出香港學者薛求理博士的新著 《全球化沖擊—海外建筑設計在中國》,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guī)劃學院在2006年12月25日舉行研討會,就海外建筑設計在中國的問題展開討論。
????鄭時齡院士以上海的實例說明了部分外國建筑師迎合業(yè)主心態(tài)的商業(yè)行為。鄭院士談到最近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設計競賽,業(yè)主一心想讓中國建筑師發(fā)揮,但最后本地建筑師做的不理想,只好請外國建筑師來設計。項秉仁教授長期在美國和香港工作,目前在上海開設事務所,項教授認為,就建筑教育而言,我國建筑學基本功的訓練,高于外國院校。如果說世界一流的建筑師在外國,二流、三流的則中國很多。 最近,同濟和東京大學聯(lián)合設計,我們的水平好像還高過日本的學生。現(xiàn)在的差距在體制和決策人的素質。同樣的設計,藍眼睛高鼻子來解釋,可能更有說服力。《時代建筑》主編支文軍教授認為,外國建筑師在中國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外國建筑師所做的都是高端的項目,而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都是中國建筑師在做,中國建筑水平的提高,只有靠中國建筑師自己。 上海的“一城九鎮(zhèn)”是中國人主動要求做的,而非外國人逼迫的結果。《時代建筑》最近報道了廣州時代玫瑰園里庫哈斯設計的住宅頂層博物館,這個特別的項目,業(yè)主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
????馬衛(wèi)東博士受教于同濟大學和東京大學,是安藤忠雄的弟子,目前在上海開設設計和出版公司。馬博士2003在為日本 A+U 雜志編中國建筑專輯“百花齊放”時,是以外國建筑師為主的;而最近在編新專輯時,則只以質量論入選,不再拘泥于中國外國。在這些高質量的作品中,中國建筑師占了很大篇幅。而日本東京的開發(fā)商甚至直接要求馬博士在上海物色中國的室內設計師,為東京的大樓作設計。梅青博士曾歷時七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她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人刻意找來的外來文化,如洛陽白馬馱來的白馬寺,比較容易接受。當西方以武力和強權輸入建筑和文化時,就會發(fā)生沖突。在近代,美國建筑師Henry Murphy 的建筑刻意用了中國的地方詞匯,以使得中國本土人民比較容易接受。梅博士在香港遇見一些外國來的老師,他們對中國有很翔實的了解。海外建筑師有用了現(xiàn)代的語匯,也有中國民族的東西。建筑是文化的載體,越是民族的,越能在地球上站得住腳。《時代建筑》副主編彭怒教授覺得,薛博士的兩本近著,英文版 《建造革命》和這本 《全球化沖擊》,都是基礎性的研究,為這一時期的建筑活動作記錄,留給后人。彭教授與薛博士合作進行日本建筑師在上海活動的研究 (文見《時代建筑》2006年第6期),將問題的焦點引到了“現(xiàn)代化”認識和都市問題,全球化下的都市現(xiàn)象更加復雜。《時代建筑》編輯張曉春博士則希望中國人做的建筑,要更多體現(xiàn)中國人的特色。
????同濟大學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覺得,目前對我們建筑設計好與壞的評判,常常以“像不像外國人的設計”為標準,甚為悲哀。在歐洲的18、19世紀,曾有“異國情調”的思潮。 在我們的“一城九鎮(zhèn)”或其它工程里,外國人過去的東西,也成了我們的寶貝。說到“中國”,“中國”的定義在哪里,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的差距可能有幾十年。薛博士的書對上海著墨甚多,這與他的經歷有關。上海是個很特殊的地方,最近的“青浦實驗”就很有意思。研討會主持人盧永毅教授長期任教外國建筑史課程,她認為,外國建筑史的教學有個文本,而中國現(xiàn)代這一塊則闕如。薛求理的書是這一段建筑實踐的 map,對這段剛過去和還在持續(xù)的歷史進行梳理。阻擋海外來的建筑設計,幾乎不可能,我們要思考這些建筑在技術上和設計上的影響。先進的技術,普世皆適,是沒有爭議的;最后剩下的是“文化身份”的討論,則還要思考下去。
????《全球化沖擊—海外建筑設計在中國》一書作者薛求理博士介紹了該書的鋪排。該書是作者《建造革命》 (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香港大學出版社,2005)的繼續(xù)。研究海外建筑設計在中國的表現(xiàn)和影響,以1980-1990,1991-2000 和21世紀 三個歷史時期為縱向主軸,在每一時期,談論社會和技術的橫向影響、代表性建筑/城市設計作品和建筑師, 以及這些建筑對中國本土的貢獻和作用。 該書附錄包括幾項專題案例分析, 中國輸入海外建筑大事記,日本、美國、歐洲在華設計作品項目錄等。薛博士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海外來的建筑設計數(shù)量還會在中國大地持續(xù)增加,人們會越來越習以為常。數(shù)量雖增,其受到的關注和影響力卻在下降。 在世界日益走向一體化地球村的世紀,地理和國界的壁壘會打破,也許有一天,人們不再關注建筑的“輸入”或“輸出”,“海外”或“海內”,而只注重建筑的質與量,好與壞,高級與低級,這個或那個建筑師的個人或公司,而他們的國家背景統(tǒng)統(tǒng)不再重要。 這一點受到與會者的普遍認同。
????《全球化沖擊—海外建筑設計在中國》的海外評價
????“全球化對各國建筑師來說就像是圍城,里面的想出來,外面的想進去。這本極品著作恰似雙刃劍:對于中國建筑師,這本書價值無量,它幫助中國建筑師國際化,尋求分享全球市場;對于外國建筑師和他們的公司,此書則似不可多得的導航儀,協(xié)助他們穿透中國市場。”
????世界著名建筑大師 楊經文 博士 (Ken Yeang, 馬來西亞)
????“薛求理博士的上一本書《建造革命:1980年來的中國建筑》描繪了一幅文革后中國建筑重生的深刻圖景。本書在上一本書令人信服的研究基礎上,拓寬題材, 著眼外國建筑師此階段在中國產生的關鍵性影響和沖擊。本書提供了準確的歷史紀錄,對那些欲參與全球化建筑經濟活動的公司來說本書又給出了權威性的觀點。”
????澳大利亞 昆士蘭科技大學建筑和設計學院副院長 李謝特教授 (Leigh Shutter)
????“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實踐對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建筑在正反兩方面同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缺少一本專書,對這個有趣的課題做批判性的研究。 薛博士的新書以它豐富的資料以及獨特的理論視角填補了這個空白點。”
????美國 夏威夷大學 建筑學院教授 繆樸 博士 (Pu M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