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評“金融危機后的藝術投資與藝術市場”
趙力
“雖然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仍未過去,未來經濟前景依舊并不樂觀,甚至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但是對于藝術品市場而言,行情‘拐點’的出現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秋后算賬’的日子也終于到來了。”
所謂拐點如何理解?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CAFA/AMRC)總監(jiān)趙力在其10月初發(fā)布的《2008~2009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文獻中說,21世紀的藝術品市場在經歷了自2002年以來暴風驟雨般的行情上漲后,在2008年下半年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其原因不言而喻,然而,對比奧利維·錢尼(Olive Chanel)被公認的置后效應——“藝術品市場的價格變化通常會落后1個季度或4個季度的時間”及蕨木藝術品投資公司所發(fā)布的1978~2003藝術品與其他類別資產績效“不相關”的數據,2008年藝術品市場行情下跌與金融危機爆發(fā)之間的同步性,則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故而此前剛閉幕的全球藝術收藏界公認的價值風向標“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Global Collecting Forum),便將2009年度論壇主題之一設立為“直面金融風暴的私人收藏與藝術市場”,從專業(yè)權威人士的觀點中總結原因及尋求經濟危機下經營與投資對策。作為將“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首度遷出倫敦斯賓塞宮、移師北京的促成人和與會者,趙力教授于11月14日下午在大連中心·裕景展示中心,與《三聯生活周刊》——深圳發(fā)展銀行天璣財富藝術之旅最終站的嘉賓們分享了最新關于“金融危機后的藝術投資與藝術市場”的獨特思考。
趙力認為,以“高凈值人群”(HNWI)和“新錢”(New Money)為代表符號的大量投資進入了藝術品市場,是造成變化的真正原因。在20世紀,藝術市場無疑是由收藏力量支配的市場,小眾型、高門檻這些特征使其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與非規(guī)模化。然而自2003年以來,藝術市場從原先的收藏性市場向投資性市場迅速轉型。
“據凱恩美林報告,收入3000萬美元的極端高凈值人群在2004年達到7.75萬人。2006年Prince & Associates 對294位華爾街平均身價在600萬美元以上的精英人群的消費調查,其在藝術品上的消費達到11億美元。而瑞銀(UBS)2008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擁有直升機的富豪中,藝術品收藏所占資產比例最高,同年中國高凈值人群的消費傾向調查,富豪青睞收藏的物品中,當代藝術品以36%的比例居首位。”而這些進入藝術市場的“新錢”主要來自金融、房地產、能源及大宗商品等近年來增長最快的財富領域,隨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這些財富領域無一幸免,更成為金融危機中的重災區(qū)。
由此,“金融危機不僅為藝術品市場的外部影響力或變化背景,兩者相關既具體反映為彼此間的同步性變化,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趙力說,“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下,明顯的趨勢便是市場行情的‘向后轉’與買家意愿的‘向右轉’。”
2008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既可以看到在現代級當代藝術的部分出現了明顯的“名作”行情,又可以看到藝術市場的熱點也出現了“向后轉”的跡象,即對經典藝術的再度關心。經典藝術,在西方指印象派及之前的藝術作品,而在中國主要指古代書畫作品和古董。
今年2月在巴黎舉行的“伊芙·圣·洛朗和皮埃爾·貝杰私人收藏專場”拍賣取得3.04億英鎊成交額,其拍品便主要隸屬于歐洲傳統藝術至現代藝術經典部分,當然也包括中國文物——圓明園的兩件獸首。而2009年中國藝術品行情的“向后轉”也非常明顯,在這種轉向下,中國古代書畫精品在春季拍賣中迭創(chuàng)新高。“從2009春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看,成交價前5位的均為古代書畫作品,而以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卷》為例,該作品曾于2002年春季在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以2530萬元拍出,7年價格增長了3641.20萬元,年回報率達到20%。”
趙力講解道:“2009年上半年的市場行情,充分證明了目前市場中充塞著保守的氣氛,買家更傾向于通過選擇傳統藝術品和經典藝術品來抵御可能的市場風險,同時買家群體對于市場未來預期整體繼續(xù)看低而追求相對穩(wěn)定的市場品類,這就是所謂‘向右轉’的意愿。”
基于此,趙力認為:“買家意愿的‘向右轉’,一方面是金融危機特定背景下的現實反應,另一方面同樣由于未來存在著的不確定性,于是重歸‘價值判斷’就成為唯一的依據。買家意愿的‘向右轉’無疑是針對前一段時間的浮躁、盲目與非理性的有力扭轉,它有利于市場價格的制約,從而擠出市場泡沫。同時,買家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購買行為,使得藝術收藏的精神得以回歸,最終也將有助于市場重新健康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