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后,聯邦德國的設計家、建筑家開始重新振作自己的設計事業(yè)和設計教育事業(yè),這種振作的推動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德國人希望能夠通過嚴格的設計教育來提高德國產品設計水平,為振興德國戰(zhàn)后凋敝的國民經濟服務,使德國產品能夠在國際貿易中取得新的優(yōu)異地位;另一方面,他們感到源自于德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戰(zhàn)后在美國已經背離了初衷,出現了向商業(yè)主義、實用主義的轉化。因此,聯邦德國設計界的一些精英分子深感他們事業(yè)的原則被美國市場破壞了,違背了,希望能夠重新建立包豪斯式的試驗中心,通過設計這樣一門嚴肅、認真的、關系到國家實力和地位的學科,培養(yǎng)下一代的設計師,從而達到提高德意志民族和西德物質文明總體水準的目的。他們的不懈努力,終于導致戰(zhàn)后聯邦德國最重要的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Design School,德文縮寫為HfG)成立。
烏爾姆設計學院建立于1953年,地點在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的小城市烏爾姆(Ulm)。學院最初由包豪斯早期畢業(yè)生、瑞士建筑師、平面設計的重要人物馬克斯.比爾(Max Bill, 1908-1994)、英格.埃切-斯紹爾(Inge Aicher-Scholl)、奧特爾.埃切(Otl Aicher)和沃爾特.齊斯切格(Walter Zeischegg)發(fā)起,在籌備過程中,他們首先聯系了原包豪斯的一些成員,吸取包豪斯的經驗和教訓。與挪威和歐洲的一些基金會接觸,籌募辦學經費。1949年,馬克斯.比爾則組織了一個小型的設計巡回展覽,先在瑞士巴塞爾舉辦,然后移師烏爾姆,造成影響。該校的啟動資金來自美國,經當時人在美國的格羅庇烏斯居中聯系,從美國獲得一百萬馬克的經費,校舍得以破土動工。校舍建筑是由包馬克斯.比爾設計的,他同時擔任學院的第一任校長。比爾具有與格羅庇烏斯一樣的雄心壯志,要把這個學院辦成西德最杰出的設計教育中心。除了幾位創(chuàng)辦人之外,著名的教員和校友還有阿根廷出生的托瑪斯.馬爾多納多(Thomas Maldonado,1922-)、約翰.羅特斯(John Lottes)、奧地利設計師沃爾特.扎斯切格(Walter Zeischegg, 1917-1983 )和彼得.塞茨(Peter Seitz,1931-烏爾姆設計學院培養(yǎng)的德國出生的美國平面設計師、攝影師)等人。
學院在1955年開始正式招生。辦校初期,分成四個系:產品設計,視覺傳播、建筑和信息(Product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Building, and Information),從1961年起,增開了電影系——該系成為后來德國主要的電影制片廠德發(fā)(The Institut fur Filmgestaltung)的前身。學院的學制定為四年,第一年是基礎課,后三年是專業(yè)課,完成四年學業(yè)的學生,獲得學院頒發(fā)的畢業(yè)證書。
學院的課堂教學,一半以講課或研討會形式進行,另一半則是學生動手進行設計實踐。學生除了要學習和練習設計技能之外,還要學習最新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夠適應未來工業(yè)發(fā)展需要的設計手段和方法。除了不同的專業(yè)課之外,還有些公共課程是所有學生都必需參與的,諸如學院邀請的著名科學家、設計家、文化人士開設的講座等,其目的不僅是要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也希望增加學生對現代社會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和文化批判意識,從而實現學院要成為新理論、新技術、新設想實驗基地的辦學理想。
在比爾和教員們的努力之下,這所學院逐步成為德國現代主義、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教育的中心。烏爾姆設計學院的最大貢獻,在于它完全把現代設計——包括工業(yè)產品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從以前似是而非的藝術、技術之間的擺動立場,完全地、堅決地移到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堅定地從科學技術方向來培養(yǎng)設計人員。設計在這個學院內成為單純的工科學科,因而,導致了設計的系統(tǒng)化、模數化、多學科交叉化的發(fā)展。烏爾姆設計學院的目的是培養(yǎng)現代建筑設計師、工業(yè)產品設計師和其他現代設計師,提高聯邦德國的現代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等的總體水平。它首先從建筑設計和工業(yè)產品設計上開始進行教學改革試驗,并很快就擴展到平面設計和其他視覺設計范疇中。
作為一個藝術家和教育家,馬克斯.比爾是一個相當理性的人,但他依然認為在設計教育中,藝術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由于平面設計依然有相當多的因素來自藝術靈感,他對于是否應該完全放棄藝術教育是感到困惑的,他很不適應學院急劇的轉型,最后辭職而去,由托瑪斯.馬爾多納多接任院長。
馬爾多納多1922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位畫家、設計家、設計理論家、設計教育家,在發(fā)展理性主義設計教育體系方面更加極端。他認為設計應該、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學的、技術的,認為這個學院應該完全立足于科學的基礎之上,目的是要培養(yǎng)出科學型的設計師,為聯邦德國的建筑和工業(yè)發(fā)展服務。他希望通過開設規(guī)劃理論、人類感官的感知理論,以及符號理論等課程,在科技和設計之間,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取得平衡。讓未來的設計師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F代設計所要對準的目標早已超出了一把椅子,或是一盞臺燈的范圍,在設計師需要面對的大工業(yè)生產過程、大市場活動范疇中,他已經不能再將自己看成是一個藝術家,或是一個超人。他必須學會團隊工作,必須懂科學,必須和研究部門、銷售人員、技術人員結成同盟。
馬爾多納多等人認為訓練的基礎應該是:1)市場學;2)研究能力;3)科學與技術;4)生產知識;5)美學等五大方面,目的是為工業(yè)文明服務。他的努力,經過50年代和60年代的發(fā)展,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被稱之為“烏爾姆模式”(Ulm Model)。他的這些設計教育理論,在他的著作“烏爾姆,科學和設計”(Ulm,Science and Design)中有比較詳盡的介紹。在他就任院長的期間,學院基本拋棄藝術課程,代之以各種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課程,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機械原理、材料學、人體工程學等等,基礎課程也著重學生的理性視覺思維培養(yǎng),壓抑了學生的設計個性,而強調設計的企業(yè)性格、工業(yè)性格、批量生產的特點,強調設計程序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方法論被提到空前的高度。
到1968年因資金不足和其他一些原因,烏爾姆學院被關閉,大部分科系轉入其他院校中。從1953-1968的短短十五年中,這所學院在設計教育上自成體系,成為戰(zhàn)后設計教育和設計思想的實驗室,并成為凝聚當時德國富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的中心。十五年中,烏爾姆設計學院成功地全面影響了社會生活,不僅是影響了每個居民家中的家具和電器用品,而且影響了人們在學校、辦公室、工廠、醫(yī)院、幾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里的行為。學院師生的許多設計成果不僅是在當時非常前衛(wèi)的,而且成了市場上的常青樹。看看仍在城市里縱橫駛行的漢堡地鐵系統(tǒng)、看看布勞恩公司樣品間里琳瑯滿目的陳列品,特別是著名的布勞恩音響系統(tǒng)、柯達公司著名的產品——旋轉幻燈盤一直在世界各地被廣泛使用直至數碼相機問世,幻燈機被插卡式USB所替代、當然不要忘記世界各個高級酒店的餐具首選——TC100。當人們飛行在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上空時,一定有機會見到那只一飛沖天的藍黃兩色的長脖子鳥——漢莎航空公司的標志和所有企業(yè)形象設計,都是在這所學院完成的。
1957年,漢斯.古格洛特和他的學生們?yōu)樗箞D加特的波芬格公司(Bofinger)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套拼裝式的平板包裝的辦公室家具系統(tǒng)。這套家具系統(tǒng)也最好地詮釋了烏爾姆模式——設計構思要在一個系統(tǒng)中進行,而在具體的細節(jié)設計中則要將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分解成一個個相互配合、相互銜接、有固定模數關系的單體,以便用最簡單的加工方式、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和制作,用最便宜的材料、最方便拆卸的方式進行包裝。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產品在不同空間、不同狀況下的彈性使用和空間安排。這種“從全局大處著眼——系統(tǒng)化、在個體細節(jié)上著手——精確性”的烏爾姆模式,今天已經影響到全球成千上萬的生產廠家,影響到幾乎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學院的建筑系一直在探索模數化標準單體在公共建筑中的應有,為推動建筑的標準化、批量化作出有益的貢獻。
這所規(guī)模不大,地處邊遠的設計學院雖然關閉四十多年了,但它仍被視為自包豪斯以后,歐洲最重要的設計學院,對德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設計教育造成重要影響。烏爾姆學院在工業(yè)產品、工具、交通工具的設計和溝通交流系統(tǒng)的設計方面尤其影響深遠,該校的典型風格——珍珠灰的啞光表面處理、可調整的支撐架、盡量少的裝飾、以及非常純粹的幾何形狀等,通過與該校關系密切的布勞恩公司(Braun)和克虜伯公司(Krups)而影響了戰(zhàn)后整個西德工業(yè)產品設計的風格,而且對現在電子產品的設計也有深刻的影響。
馬爾多納多于1967年移居意大利,在波羅格納大學擔任哲學和文學學院的教授至今。2009年春季,米蘭的特蘭納爾博物館(Triennale Museum)曾舉辦了馬爾多納多作品回顧展,向這位桃李滿天下的大師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