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結
要想理解菲尼克斯.瓦爾班諾夫的作品,就必須了解他所走過的歷程,或者,至少得了解有關他事業(yè)的一些背景。如果拋開這些去談他的作品,那將十分困難。
菲尼克斯.瓦爾班諾夫1962年生于保加利亞的索菲亞,父親是保加利亞人,母親是中國人。他在保加利亞和法國長大,曾就讀于法國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校,之后又來到中國。
經(jīng)常從一個身份換到另一個身份的海外旅居生活,使他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漸漸地成為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今天,這一漸進的成熟已形成了一種表現(xiàn)形式,人們無法簡單地將其歸屬到哪一種文化,因為它似乎介于幾種文化的邊緣,是豐富多彩的想象、知識、實踐和記憶的融匯……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一系列作品的含義,我們需要說明幾個代表性的事實。
首先涉及到媒介(墨)和本體(紙)。這種選擇的產(chǎn)生,無疑就象是一種祖?zhèn)鞯挠蓙硪丫玫囊庾R:中國畫用的就是筆墨、宣紙。
不論這種“祖?zhèn)饕庾R”的說法多么順理成章,這只不過是一家之言。更確切地倒不如說是運用這種繪畫技巧的樂趣。用墨的流暢和對墨色深淺的掌握,宣紙滑潤柔韌的質感,水墨在宣紙上游動、浸潤,就好像皮膚對干濕的感受一樣。這種黑白相襯單一的色調,將你引入多層次的豐富的感受,這正是水墨畫的樂趣所在。
在這種黑白相映之中,你可以找到所有可能的意境:書法、或者是某種源于50年代的抒情抽象畫,象近乎于苦行主義的嚴格的抽象派藝術畫。然而當人們問起菲尼克斯.瓦爾班諾夫的這種選擇時,他首先談到的是由這種最基本的黑白關系所產(chǎn)生的藝術上的表現(xiàn)力:即黑白反差力,運筆的力量,以及在正負色彩對比中既對立又互補的兩種全色的震撼力。
談到繪畫空間本身,無論作品的尺寸如何,每一個線條都令你感受到作者的眼神正隨著畫筆,按照某種順序而落下、回旋、收起,就好比在畫一幅結構精巧的曼陀羅圖形。
這種精確的空間結構與十七世紀歐洲古典繪畫風格相吻合,這點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無論是一系列的圓圈,或是由大塊“補丁”狀的黑色色塊組成的整幅畫面,都不禁使人聯(lián)想起戰(zhàn)后美國抽象畫,和屏風組合畫。
菲尼克斯.瓦爾班諾夫將東亞的某種宗教含義,尤其是宇宙起源論融入到西方繪畫藝術之中。
在探索這種宇宙和諧的過程中(就象是把繪畫與生命的節(jié)奏連接起來的試驗),他重建了他所熟識其內容又深諳其原理的古老的中國繪畫傳統(tǒng)。
盡管這看來似乎總是想在幾種文化之間維持一種中間立場(也許是平衡?),但這絕不是一種折中方式。以這種確切的方式,他特別地注意運用一種可以觸及共同而普遍的感受的綜合方式。這樣,圓圈,多次重復的圓圈,就成了一種東西方普遍存在的強烈的象征體系:天空、永恒、行星、宇宙……
既不受歐洲人經(jīng)常期望中國藝術家的象征性畫派的影響,也不受國際較大的藝術流派的模式化美學的左右,菲尼克斯.瓦爾班諾夫堅持走他自己的路。
關注筆墨、紙張及其對表現(xiàn)藝術所具的潛力,致力于水墨畫和素描,今天他好像正在一種“中央帝國”(中國)畫派領域之中開辟他自己的道路……簡單地說,這可能就是他所稱的“中國情結”。
弗朗索瓦茲—克萊爾.普羅東 1992年3月于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