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彥彬
忙忙碌碌絮絮叨叨,
成天在鍋碗瓢盆間打轉(zhuǎn),
提起“母親”,
這是不是大多數(shù)人腦海里的形象?
但是有這樣一群女性,
她們不愿意被這個身份所束縛和定義,
而是用自己的藝術(shù)擁抱和呈現(xiàn)作為母親的真實狀態(tài),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
讓我們走近這些酷媽藝術(shù)家了解她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
藝術(shù)家尹錫男(Yun Suknam)
尹錫男:沒有人,能定義我的人生
40歲的時候,尹錫男(Yun Suknam)才意識到自己想做一個藝術(shù)家。這個此前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的韓國家庭主婦先是嘗試了書法和繪畫,覺得不太對自己的胃口,于是二話沒說,就跑到紐約學習藝術(shù)去了。
Mother I _ 19 years old,1993
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尹錫男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然而在選擇題材的時候,她卻始終如一:“母親”的主題,幾乎貫穿了她的作品。在1993年,她的個展“母親之眼”首次在首爾展出,獲得了一陣不小的反響。
Mother II _ daughters & Sons,1993
畫面中的女性的靈感來源,正是尹錫男的媽媽。這位傳統(tǒng)的韓國女性撫育了6個孩子,從19歲便開始了母親生涯。尹錫男嘗試將韓國的傳統(tǒng)木板畫與現(xiàn)代裝飾畫相結(jié)合,通過描繪自己母親的一生,表達出對東亞儒家文化中女性刻板印象的批判性反思。
Mother III _Lady,1993
傳統(tǒng)社會中的女性,似乎總是被迫“成為一名母親”。在被家庭和婚姻束縛的背后,掩藏的是更深刻的社會心態(tài)問題。尹錫男認為,來自社會的默認陳規(guī),從童年起就剝奪了女性選擇的權(quán)利,也剝奪了她們認識真正自我的機會。
Mother V - sake for the family,1993
于是在《粉色房間》中,尹錫男將性別意味強烈的粉色作為批判對象,尖角和棱柱,碾碎了粉色象征的甜美、乖巧、溫順,體現(xiàn)出令人不安的攻擊性。
Pink Room series
作為深刻洞察女性現(xiàn)狀并大聲吶喊的藝術(shù)家,尹錫男在國際和國內(nèi)均獲得了極高的認可。1995年她的裝置作品“母親的故事”在維也納雙年展上展出;第二年,她成為第一個獲得李仲燮藝術(shù)獎的女性藝術(shù)家。1997年,她創(chuàng)辦了女性雜志“If”,也成為了首爾國際女性電影藝術(shù)節(ji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Pink Room V
在選擇踏上這條路之前,尹錫男從未料到過自己的人生會擁有如此豐富的可能性。她28歲結(jié)婚,和婆婆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除了一日三餐,她還要操持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務,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她喘不過氣來。
Pink Sofa
“我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覺得很虛假,”她說,“我想要回我的人生?!?/p>
值得慶幸的是,她做到了。這位現(xiàn)年81歲的藝術(shù)家,去年才完成了她的最新作品系列:“朋友的畫像”。與她年紀相仿的女性朋友們,展現(xiàn)出的生活側(cè)面令人動容:褪下“母親”、“妻子”等身份標簽后,她們呈現(xiàn)出了屬于自己真正的光彩。
《朋友的肖像》系列
這正是尹錫男一直想要表達的東西:一個“成為母親的女性”,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母親”。
藝術(shù)家倫卡·克萊頓(Lenka Clayton)
倫卡·克萊頓:帶娃不易,且行且珍惜
與尹錫男不同,倫卡·克萊頓(Lenka Clayton)在生育孩子之前,就已經(jīng)是職業(yè)藝術(shù)家了。她本科畢業(yè)自赫赫有名的中央圣馬丁學院的藝術(shù)專業(yè),之后到英國國家電影電視學院拿了個紀錄片導演的碩士學位。
《63個從兒子嘴里掏出來的東西》
她喜歡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地圖、信件、衣服、石頭,甚至是在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嘴里掏出來的東西——她還因此辦了個展,廣受好評。
《63個從兒子嘴里掏出來的東西》
硬幣、煙頭、粉筆、紐扣……看到這些東西,媽媽們總能發(fā)出會心的笑聲。對于倫卡來說,做母親并不比做藝術(shù)來得輕松。撫養(yǎng)孩子的酸甜苦辣,在一年又一年的時光里,逐漸變得深刻起來。
《63個從兒子嘴里掏出來的東西》
《63個從兒子嘴里掏出來的東西》這個單項作品,之后被囊括在倫卡·克萊頓的藝術(shù)項目《藝術(shù)家母親的居所》(Artist Residency in Motherhood)里。她為這個項目中的作品都起了直白而趣味的名字,比如:
比如視頻集《我和兒子所能保持的距離》(The Distance I Can Be From My Son)
這個藝術(shù)項目顛覆了公眾對于藝術(shù)家的浪漫想象。同時以詼諧的具象化手法,將母親的生活塑造成一項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無休止的無形勞動。
《家里所有的剪刀都變得更安全了》(All Scissors in the House Made Safe)
在談到這個項目的時候,倫卡說:“我相信《藝術(shù)家母親的居所》和其他將‘為人父母’表現(xiàn)得正常而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shù)作品,對于那種性別歧視色彩濃重,且持續(xù)冒出的說法’女人需要在家庭和藝術(shù)中二選一’,起到了反抗的作用。”
《隔壁的月亮》(MOONS FROM NEXT DOOR)
除了堅信藝術(shù)和為人之母可以兼得之外,倫卡還聚焦普通女性,致力于讓更多人了解一個母親真正的生活。
作品《母親節(jié)》
在2013年,她的最新的藝術(shù)項目“母親節(jié)”展出。在這個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100位母親記錄下的她們的一天24小時。
作品《母親節(jié)》中,兩位母親的一天24小時
在她們之中,有單親母親,有已婚母親;有全職工作的母親,也有全職的家庭主婦。既記錄下母親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刻,也包括了她們獲得的片刻獨處時光,完整、私密且真誠。在2013年,克萊頓在褪色的建筑用紙上打印出他們的回答,并在匹茲堡藝術(shù)中心現(xiàn)場朗讀了這些信件。
藝術(shù)家倫卡自己一天24小時的故事
倫卡自己的故事也在其中。她選擇記錄下的,是2012年11月9日這一天:
“清晨6點58分,大兒子彈著我的臉讓我醒來,讓我?guī)退谑謾C上下載《憤怒的小鳥》。
在公寓里忙來忙去跑了90分鐘;把兩個孩子都打扮好,準備好,吃好&喂好早餐,幫兩個娃準備好午飯,洗臉化妝,沖大兒子吼了多次讓他刷牙,穿鞋,上洗手間,等等等等。和丈夫談了錢的事,打了個電話,安排了3個今天要開的會議。
開車把大孩子送到學校(遲了一個半鐘),再把小的帶到托兒所(早了一個半鐘)。
小孩睡著的時候在停車場里坐了25分鐘,在手機上讀郵件,考慮接下來的項目怎么辦?!?/p>
看完只想感嘆一句:帶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
藝術(shù)家米卡·安其拉(Mica Angela)與女兒麥拉在共同創(chuàng)作
米卡·安其拉:上陣母女兵,干啥啥都行
在2013年的時候,美國職業(yè)插畫師米卡·安其拉(Mica Angela)在自己的博客上發(fā)布了一組圖片,引來了一波瘋狂轉(zhuǎn)發(fā):畫面中的上半截是精心繪制的卡通頭像,下半部分則是古怪而稚拙的動物身體,一看就不像是出于同一人之手。
的確,這些畫作,都是米卡和自己年僅4歲的女兒麥拉合作的。而米卡坦言,這一切的發(fā)生其實是個意外:
一天,米卡買了個新的速寫本。她剛在上面畫了個頭像,麥拉就咚咚咚地跑了過來問自己能不能在上面畫畫。米卡不想讓她用自己的速寫本,但是遭到了女兒的反對。麥拉用平時米卡教育她的話,一本正經(jīng)地說道:”你不懂得分享的話,我們就得把它扔掉?!?/p>
又好笑又無奈,米卡告訴麥拉,自己還要完成剛剛畫的頭像的身體。沒料到麥拉興奮地說:“讓我來!”
沒過多久,麥拉就畫好了。米卡本想把那一頁作廢,但是麥拉的成果讓她小小地驚奇了一下——她在這個頭像下面,畫了個恐龍的身體。
麥拉正在創(chuàng)作
米卡覺得這樣的搭配十分有趣,于是找出其它未完成的頭像給麥拉進行創(chuàng)作,出來的成果,讓母女倆感覺都很滿意。
這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早晨,麥拉都會跳到米卡的床上問,“今天有沒有頭給我畫?”于是米卡每天晚上都會花時間為麥拉畫頭像。在麥拉完成之后,米拉還會再根據(jù)女兒的創(chuàng)作加上背景和高光,兩人也因此建立了一種更加親密的關(guān)系。
米卡有時候會給麥拉提建議,但是假如不順自己的心意,麥拉總是會忽略掉它們。在一開始,有一點點完美主義的米卡總是會糾結(jié)于麥拉的“瞎鬧”,但是最后她不得不承認,她的驚人想象力總像魔法一樣,會給這些作品造成獨特的效果。
有一次,麥拉拿著紅色的馬克筆,涂滿了畫面的中央。米卡很不理解她在做什么,麥拉告訴她:
“這是個蝶蛹,她是毛毛蟲,一旦鉆出去就會變成蝴蝶。”
“她從來沒懷疑過自己的直覺,”米卡說,“她從沒動搖過。她很堅定,也很自信自己絕對能讓我的插畫變得更好……問題是,她的確做到了?!?/p>
在米卡看來,親子關(guān)系并不是一種單方面哺育與被哺育的等級關(guān)系,而是一種雙向的情感建立和溝通:在這個平等合作的過程中,她幫女兒穩(wěn)固了自己的自信,而女兒也教會了她凡事放輕松——這個熱情奔放的小女孩,像一道光點亮了米卡的生活,也平衡了她的安靜和內(nèi)向。
也正因為此,米卡始終鼓勵和尊重女兒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她說:“在看著她的時候,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她擁有與我一樣的,對于藝術(shù)的沖動,但是是以她自己的方式。”
米卡愛女兒,也愛藝術(shù)。對她而言,沒有什么,能比這兩者相遇更讓她感到幸福。
誰規(guī)定母親就必須要圍著鍋臺轉(zhuǎn)?
看這三位成為母親的藝術(shù)家,人生大相徑庭但擁有同樣的精彩,希望每個女性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注:本文為藝術(shù)中國(http://meikuwh.cn/)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