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觀的和自己來一場對話?最簡單的方式,閉上眼,捕捉大腦里的訊息,構建出一個自我形象,這幅由潛意識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便是內在的自己。
對于畫家們來說,自畫像既是藝術的表達,也是內心的獨白。他們在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兩個角色中反復,用或明或暗的色彩,或抽象或繁復的線條,傾覆外界的刻板印象,做一個真實的記錄者。在他們的自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壓抑的痛苦,內心的狂熱,亦或是難以言說的情感。
《月亮與六便士》中偏執(zhí)追求自己藝術理想的斯特里克蘭,就是以后印象主義畫家高更為原型,可以說高更是忠于自己忠于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創(chuàng)造過多幅自畫像,有意思的是,每幅自畫像中高更都把自己畫得體型碩大,像用刀鑿出來的五官,堅硬粗礪,畫中他斜眼凝視,神情肅穆,不茍言笑。
高更《頭懸光輪的自畫像》,1889年
這幅《頭懸光輪的自畫像》是高更在法國西北部的普爾杜漁村完成的,這幅自畫像色彩對比強烈、線條粗糲簡潔。高更頭頂?shù)墓猸h(huán)、耳后垂著的兩個蘋果,以及手上夾著的蛇,則讓這幅作品帶有很強的虛構色彩,充滿暗示性。
在基督教里,蛇是邪惡的化身,它誘引夏娃偷吃禁果,導致人類被逐出伊甸園,失去了理想的幸福樂園。因此,基督徒將蛇視為不祥之物。但在這幅畫中,高更手里拿著蛇,姿態(tài)悠閑,表情戲謔,并在上方畫了兩個蘋果,象征伊甸園的禁果。這些題材的運用、細節(jié)的刻畫,反映了高更對傳統(tǒng)宗教繪畫的嘲弄,顯示出高更對所謂高級的現(xiàn)代文明的厭惡。
高更認為繪畫不應該像印象派所追求的那樣只是記錄事物的表面樣貌,而是表現(xiàn)藝術家及其所描繪對象內心深處的情感。因此他以象征主義筆調,畫那些充滿原始情調的生活,把自然與幻想、現(xiàn)實與象征緊密地揉合在自畫像中,表現(xiàn)了宗教的情感和原始的詩意。
同樣喜歡創(chuàng)作自畫像的,還有高更的好友梵高。兩人曾是惺惺相惜的摯友,最后卻因藝術觀念的不同而分崩離析,結局令人唏噓。梵高的一生創(chuàng)造出了 40多幅自畫像,他的自畫像,是畫家心理探索的佐證,同時也是畫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鏡子。
梵高《畫架前帶深色毛氈帽的自畫像》,1886年
梵高創(chuàng)作的第一幅油畫自畫像,畫于他剛剛抵達巴黎的時候。1886年2月底,梵高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這里濃厚的藝術氛圍使梵高興奮,尤其是印象派繪畫使他震驚不小。此時梵高還沒有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畫作整體色調還比較深沉。
梵高《戴草帽的自畫像》戴草帽的自畫像,1887年
梵高《戴草帽的自畫像》戴草帽的自畫像,1887年
梵高《戴草帽的自畫像》戴草帽的自畫像,1887年
這幾幅戴草帽的自畫像都完成于 1887年,此時梵高開始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色彩更加明亮。明亮的藍色、綠色和黃色背景都是對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描繪,這些服裝都是梵高之前畫農民時描繪過的,表明作者本人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梵高《自畫像》,1887年
在巴黎期間,梵高結識了點彩派畫家保羅·西涅克,并用點彩派的畫法繪制了一些畫作,其中就包括這幅自畫像。同西涅克規(guī)則均勻的點彩畫法不同,梵高的點彩畫更加自由隨性,其筆下的畫點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躍然于畫布。
1889年梵高與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這幅《割掉耳朵后的自畫像》,是給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現(xiàn)梵高當時在阿爾勒的精神狀態(tài)的自畫像。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畫像》,1889年
畫家有一個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額、一個強有力的鷹勾鼻子、三角形不對稱的臉孔和那突出的顴骨、下陷的雙頰,他的形象給人以極其深刻印象。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發(fā)生一個多月之后,此時畫家已找到了他內心的自我平衡。
梵高《自畫像》,1889年
割耳事件后,梵高入住圣雷米療養(yǎng)院,在這里,梵高完成了《星夜》這樣的不朽巨作。在此時的自畫像中,梵高運用了和《星夜》相似的創(chuàng)作手法。作者用旋動的冰藍色筆觸描繪出似乎在顫動的背景,使用灰藍色的連續(xù)曲線,產生如旋渦般的效果。背景襯托出身著中產階級上衣和坎肩、留著桔紅色頭發(fā)和胡須的畫面主公,同時畫家的面孔又出現(xiàn)了我們所熟悉的氣質性光彩。
如果說梵高的自畫像體現(xiàn)了畫家繪畫風格的變遷,那么倫勃朗的自畫像則記錄了自己的各個人生階段。從14歲到63歲終老,倫勃朗給我們留下了一百多幅自畫像,這個數(shù)字是驚人的,在藝術史上,畫自畫像的大有人在,但這么大體量的,幾乎找不出第二個。
倫勃朗之所以對自己的肖像表現(xiàn)出如此執(zhí)著的興趣,除了“為了方便起見而以自己的肖像為模特兒來研究表情的變化”之外,他也意識到,“要想洞察人的內心世界的秘密先得認識自己。”于是不同階段的自畫像,成了他的人生寫照與自我內心的關照:年輕時意氣風發(fā)、穿著時髦,中年時意志堅定、富足自信,晚年時親切和藹、帶點滄桑。
倫勃朗《自畫像》,1629年
從早期1629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可以看出倫勃朗還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學徒形象。那時他23歲,自畫像中的衣著講究,頭發(fā)齊整,額頭被一束強光打亮,點亮了他充滿朝氣的臉,透露出一股堅毅和安定。那個時候,倫勃朗不斷研究各種面部表情、異國服飾,不斷變換光影在自己臉上的效果。
倫勃朗《自畫像》,1637年
倫勃朗《自畫像》,1640年
1632——1640年之間是倫勃朗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時期,這也是他藝術成熟的時期,他與富商女莎絲吉雅結婚,生活得意,成為成功的藝術家,并過著富有、快活的生活,這個時期倫勃朗的人生是含著微笑的。此時的用色也變得更加沉穩(wěn)、收斂,最重要的是畫家眼神的表現(xiàn),帶著一種高貴與堅毅,淡定與自信,很好的體現(xiàn)了那時獲得社會地位后的氣度和自信。
轉折點發(fā)生在1642年,那一年倫勃朗創(chuàng)作了那時遭人排擠而現(xiàn)在舉世聞名的《夜巡》,禍不單行,畫家最愛的妻子也在這一年去世,從此倫勃朗的生活一落千丈。
倫勃朗《自畫像》,1660年
倫勃朗《扮成圣保羅的自畫像》,1661年
倫勃朗《自畫像》,1669年
這個時期人物的著裝,從中年的華貴變成了粗麻布衣,眼神滿是悲哀、面貌盡顯滄桑。暮年的倫勃朗這樣真實地描繪自己,除了臉部的一束光,一切都處于陰影之中。消瘦的身影,五味陳雜的目光,仿佛在敘說中他那曲折不堪的一生,透露出的歷經(jīng)繁華、最終歸于平淡的明澈。
畫家們在描繪自己時,敢于剖析,毫不掩飾地揭示出他們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卻又是最為動人的一面,他們通過分條縷析的審視自己,用筆觸刻畫內心的想法,也讓世人透過自畫像,了解到他們不平凡的一生。(文/喬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