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掠影:清末中國攝影師作品集珍》線上展覽首頁截圖
綠樹陰濃,樓影入畫;華峰嶒峵,鶴跡凌云。近日,作為目前藏品數(shù)量最具規(guī)模、品質最佳的早期中國攝影私人藏珍,洛文希爾中國攝影收藏在線上推出首個中英雙語精品虛擬展——《拾光掠影:清末中國攝影師作品集珍|Seizing Shadows: Rare Photographs by late Qing Dynasty Masters》,精選呈現(xiàn)了14件1870年代至1900年前后的先鋒攝影作品。
在線展覽鏈接: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
本次展覽精選的這14件攝影作品,均出自清末中國攝影大家之手,此前甚少展出或從未被數(shù)字化。本次在線虛擬展重點呈現(xiàn)饒有趣味的多媒體交互設計。活靈活現(xiàn)、引人入勝的復原動畫讓攝影原片的審美意趣重煥光彩,悉心制作的講解視頻及說明文字則將這些跨越150年而來的作品重置于中國王朝更迭下的藝術文化歷史中。通過現(xiàn)代數(shù)碼編輯技術的支持,使觀者能更好地走進這些照片所定格的瞬間,體驗并追尋十九世紀中國的舊人舊城與奇山異水。
此次線上展品包括晚清中國地域風光及人情物態(tài)攝影作品,以及為攝影師提供靈感的相關中國古代藝術圖像。觀者可在展品頁面內自由縮放照片,進入百年前濕版火棉膠成像的世界。濕版火棉膠這一早期攝相法能細入毫芒地留存被攝對象的圖像,對攝影師的技藝要求甚高,中國第一批本土攝影師大都苦習此法,此次線上展覽中更有視頻專門講解這一攝相法從準備工作到印相結束的詳細步驟。展覽精選出來的這批攝影佳作,既能體現(xiàn)中國攝影史的發(fā)展,又與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戲曲及繪畫等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連。
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來自洛文希爾中國攝影收藏,該收藏自建立之初迄今已歷三十載,慧眼甄選自1850年代至1930年代攝影作品約14000張,其中以十九世紀作品居多。該收藏所搜集的早期中國攝影師作品由質至量都無可比擬,此次線上展覽展出包括早期黎芳、梁時泰、裕勛齡等中國攝影大家及瑸綸影相、同興畫樓、雅真影相、寶記照相等十九世紀著名攝影工作室的傳世佳作,所攝題材涉及文化藝術、湖光山色、樓臺亭閣及市井煙火。
本次部分展品介紹:
梁時泰《李伯相真像》1870年代,蛋白印相,29 x 21厘米,洛文希爾收藏
梁時泰是十九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人像攝影師之一,這張肖像照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了李中堂的肅肅威儀。李鴻章是第一位敏銳意識到攝像圖像力量的中國政客,他積極地在國內外傳播自己的肖像,也因此成為最早為人所知的中國統(tǒng)治階層面孔。
黎芳《優(yōu)伶》1870年代,蛋白印相,29 x 21厘米,洛文希爾收藏
此肖像同時展現(xiàn)了清末新舊兩大文化藝術的交疊,黎芳是當時中國攝影的集大成者,他用攝影鏡頭所帶來的新興藝術語匯為傳統(tǒng)京劇藝術作記。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京劇擁有著超過兩百年的發(fā)展史,而黎芳所拍攝的這張肖像則是最早的京劇照片之一。
雅真影相《女子撫琴像》1870年代,蛋白印相,11.5 x 6.5厘米,洛文希爾收藏
這張肖像是現(xiàn)已知最早的古琴照片之一,古琴自古備受文士推崇,是中國文人藝術發(fā)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禮樂元素,泠泠琴音蘊藉著中華民族的風雅靈性。這張攝于1870年代的照片定格了一位女子擺弄琴弦的瞬間,現(xiàn)已知僅此一張傳世。
寶記照相《武漢黃鶴樓》1870年代,蛋白印相,21 x 29厘米,洛文希爾收藏
此樓自唐代起便因李白和崔顥為人傳詠的詩歌而聲名大噪,照片中的青天飛鶴乃是繪圖師在底片上后期蝕刻而成,以呼應黃鶴樓的神話傳說,這也是這張照片現(xiàn)存唯一一張?zhí)砜塘孙w鶴的版本。
黎芳《端午節(jié)》1870年代,蛋白印相,21 x 29厘米,洛文希爾收藏
端午劃龍舟這一傳統(tǒng)可溯源至兩千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自唐宋以來,常有關于歡慶端午與龍舟賽的書畫作品問世。活躍于清末的攝影師黎芳,則以當時新興的攝影術來記錄這一重要文化節(jié)慶,捕捉端午節(jié)的重頭戲——龍舟出游的熱鬧場面。
《拾光掠影:清末中國攝影師作品集珍》線上展覽薈集十九世紀中國攝影翹楚之作,每一張作品都是中國攝影藝術發(fā)展史上的璀璨星辰。攝影作品以其超越文字的力量,帶領觀者穿過時空的縫隙,如臨其境地感受照片中的人物情緒、神游相中景致、親歷所攝事件,且能讓觀者領略作品中留存的時代氣韻。此次展出的古版攝影作品重現(xiàn)了十九世紀中國的傳奇美景,從古城建筑到民族面孔,自萬里河山至紫禁紅墻。世間百景,人生千態(tài),洛文希爾中國攝影收藏俱秘斂珍藏。(注:本文圖片由洛文希爾收藏提供并允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