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538,a无码免费在线观看,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狠狠躁天天躁无码字幕

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在即 5位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對談

時間: 2015-03-26 15:57:10 | 來源: 尤倫斯UCCA

首頁> 資訊> 聲音

活動現(xiàn)場

時間:2015年3月19日 16:00-18:00

地點:UCCA 報告廳

嘉賓:

弗朗西斯科·博納米(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

侯瀚如(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盧昊(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彭鋒(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王春辰(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主持:田霏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合作方:藝術論壇

田霏宇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和《藝術論壇》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我在來到UCCA之前,曾是《藝術論壇》早一批的國內撰稿人之一,后來也參與了藝術論壇中文版網站的創(chuàng)辦。《藝術論壇》是非常著名的藝術雜志,在紐約和其他城市做過許多講座活動,而在北京是第一次。非常高興這次能跟他們一起承辦這個講座。

威尼斯雙年展在1895年成立,后來慢慢形成了以這種國家館的展覽方式——這些館的擺設反映著地緣政治的順序。然而,雖然從1993年就開始有中國當代藝術家參與到主展區(qū)里面,但是直到200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了基本的一個里程,國家才決定介入到雙年展,以國家館的形式呈現(xiàn)一些藝術家的作品。今天,希望我們可以通過各自的經歷了解這個特殊的展覽形式,以及它所帶來的挑戰(zhàn)。

侯瀚如

首先讓我們從威尼斯雙年展的來源談起。在19世紀末的時候,正是歐洲等國家經過了法國大革命后大概100年的時刻,也是“民族國家”從想象的概念,較完整地成為了政治體制的時刻。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威尼斯雙年展這樣的文化活動,這樣的節(jié)日性的博覽會。它的主要動力是每個國家要證明自己作為民族國家的存在。但到了再過100年以后的今天,這個世界已經變化很大,我們現(xiàn)在談的是全球化的時代,特別是1989年冷戰(zhàn)結束后,大家對于地球村的概念更感興趣——所以在90年代的時候,威尼斯雙年展重新回到我們視野,變成一個比較新鮮的事情。威尼斯雙年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在一個多元的世界里的威尼斯雙年展,試圖打破以“國籍”和所謂“民族國家”的概念來區(qū)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

但實際上,今天的威尼斯雙年展展示的是當下全球化很矛盾的一種情況:一方面是在一些國家能更開放去擁抱新的概念;另外有新興國家因為各種原因需要強調比較傳統(tǒng)的身份,包括中國。這個時候就出現(xiàn)了新的國家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很有意思的課題。

在策劃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緊急地帶”兩年之后,中國文化部邀請我來參與策劃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從藝術圈的活動來看,百分之九十的藝術家都是男性,這種現(xiàn)象建立在男性中心主義的文化價值上。于是,我邀請了四位女藝術家——這不是簡單女權主義的宣傳,而是在整個文化語境變得越來越男性中心主義和越來越暴力的情況下,做出的反應;就像有一些理論家所談的那樣,把社會文化價值進行“女性化”的過程,就是重新巡回到比較有人性和比較有多樣性的文化價值。

我選擇的這四位女性藝術家,一方面具備居住在中國和外國的經驗,有一些甚至是完全就在外國生活。這種經驗不光是這個人的經歷,而更多可能是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形成是跟世界上進行開放和交流的成果,所以每個人的工作都是因為在世界范圍內的工作經驗所帶來的一個很復雜的復合體,而不是很簡單的代表某一種單一的思想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

另外一方面,我也考慮到中國的藝術——特別是女性的藝術家的工作——有一個歷史的緯度。沈遠、闞萱、尹秀珍、曹斐參加了這次展覽。我們可以看到這幾位女性藝術家前后的嚴格關系。即便她們個人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從整個歷史的流程來說,她們具有延續(xù)關系,是從一個特別角度反映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過程。

當時的中國館是阿森納里面最后一個場地。這個場地之前是一個油庫,里面有很多大油桶。那幾個大油桶造成非常有意思的空間,尹秀珍和闞萱為這個空間重新去想象了她們的作品——兩位的回答非常準確,充滿力量。這里的“力量“指的不是雄壯的東西,可能更多是有詩意的場地介入。同時曹斐和沈遠的作品被設置在外面花園里面,她們兩個對于花園使用也非常有效。

盧昊

我們是2009年1月份受文化部委托去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考察現(xiàn)場。到威尼斯之后,我們看到中國館,覺得完全像是一個倉庫,由于油罐的阻礙,之間最寬的空間不到3米,最窄地方1.5米。并且,油罐上禁止懸掛和粘貼東西。我們以前的一些作品想法都被顛覆了。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把作品體量全部變小,就是拉近觀眾觀看作品的距離,以節(jié)省空間。我們開始尋找體量小、有意思、切入主題的作品。和我同時策劃該展覽的趙力商量展覽主題叫做“見微知著”,目的是把所有作品尺寸縮小。

文化部告訴我們,時值新中國60年,這一屆展覽希望能“面貌全面”。我們邀請了所謂的“老中青藝術家”,劉鼎算比較年輕的,再加上邱志杰、何森、方力鈞、曾浩、曾梵志等人,搭了一個班子。所有作品都非常小,有的作品放在展廳中就找不到,在犄角旮旯里藏著。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彭鋒

雖然現(xiàn)在我教授的課程都是當代藝術理論,其實我自己研究的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以大家就會明白我為什么想到“彌漫”這個主題——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重要的是氣,人活著是一口氣,氣對于中國人來講特別重要。油罐的空間剛剛好觸發(fā)我想到“氣味”的主題——我們知道五行的概念,五行里有五味。最后,我選擇了白酒、中藥、綠茶、熏香、荷花的味道,這幾種氣味在中國文化里特別,具有精神性。

藝術家我也選擇了五名。這個概念基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選藝術家的時候,根據(jù)藝術的豐富性,我選擇了從40年、50年、60年、70年、80年生人的藝術家。其中也包括一名女性藝術家。

在我做展覽期間,由于一些國內的一些原因。有一些抗議者背著袋子,喊著口號,把門堵住,我們無法開幕。這是,我后來突然想起來我們有一架噴霧機,我們把壓力加大到80個,開始噴霧。于是,人群和房子都看不見,全淹沒在霧里面。之后人群就散去。他們去拍照,因為覺得好玩,又在別人家“玩耍”又去抗議,這不太地道,他們就自動消失了。中國館得以開幕。

王春辰

我策劃的一屆展覽名為“變位”。在展覽中,以7位藝術家的不同方式、不同作品、不同內容來展示中國當下的多樣性:藝術本身的多樣性及感覺的多樣性。我的出發(fā)點是這么多年感受到中國的變化。這些“變化”并不是強調中國所謂的身份,這是實實在在發(fā)生的、反應在生活當中,身邊的事情里。中國的變化就像一個慢慢失去的歷史故事。然而,威尼斯是一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名城,一磚一瓦都受到保護;而中國任何東西都可以被拆掉。我想通過這樣一場對話和威尼斯發(fā)生聯(lián)動,強調變化之中的現(xiàn)場感,變化之中我們的體會,藝術家的體會,或者是中國人的體會。

我們之前的方案考慮到了油罐。但在展覽方案通過之后,我們被通知油罐要拆了,需要重新做方案。為什么油罐被拆掉?也是相關方通過中國文化部外交部,跟威尼斯政府文化保護部門溝通的結果。去掉油罐以后的場地有1000多平米,令中國館成為了面積比較大的一個館。今年,當代藝術基金會做展覽,我把我的體會和在威尼斯跟國際觀眾交流的所得所想也跟他們進行了對話。我覺得中國館在一步步地走向開放,一步步變得能夠適應國際對話,而不僅僅在強調地域性。

弗朗西斯科·博納米

我非常喜歡威尼斯雙年展有不同的國家館,這反映了我們世界的狀態(tài)。許多策展人也是夢想家,他們有時很天真,但是很多時候是固執(zhí)的。我沒有改變世界。當然我改變了我自己的世界,但我可能毀掉了其它人的世界才得以創(chuàng)造展場。

說到中國館我不太確定,我當時是否親眼見到了這個展館。因為作為雙年展總策劃人的時候,很多東西是關注不到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去看到場館開幕時候的樣貌,只能開展結束之后才去看看。中國和意大利的展館都存在著自己的問題。意大利的問題是“硬件問題”,也就是說特別注重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說用什么樣的螺絲,兩個部件怎么放在一起的,也許最終的整體效果沒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在技術方面,意大利的質量較高;而中國的重點不在于這方面,而在于精神層面的展示,比如彭鋒剛才提到的霧,表現(xiàn)出來的是精神層次的東西。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文章

  • <sup id="q8qqq"></sup>
    
    <cite id="q8qqq"><ul id="q8qqq"></ul></cite>
  • <noscript id="q8qqq"><optgroup id="q8qqq"></optgroup></noscript>
    <nav id="q8qqq"><code id="q8qqq"></code></nav>
  • <small id="q8qqq"></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