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都市影像的崛起
隨著改革開放的啟動與深入,一些中國攝影家終于開始注意到了都市生活的復雜性及其魅力。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展開與加速,對于都市的關注與影像表述也終于獲得了一種現(xiàn)實的可能性與動力。城市化并不僅僅意味著物質(zhì)生活的現(xiàn)代化。都市社會的復雜結(jié)構(gòu)以及所蘊含的現(xiàn)實問題,在給攝影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使其施展身手的同時,也開始檢驗攝影本身的局限。而都市生活的復雜性,在都市空間中往往以一種其它地方所無法比擬的戲劇性與荒誕性呈現(xiàn)出來。都市的這種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不僅要求攝影家對此作一種“見證”式的記錄,同時也要求攝影家在“表現(xiàn)”這個維度上作出應有的回應。都市主題,是20世紀后期與21世紀的中國攝影家所面臨的新話題,同時也是新的挑戰(zhàn)。
1980年代中后期,是中國都市攝影的萌芽期。廣州的張海兒是最早以自己的性格鮮明的影像呈現(xiàn)個人感受的都市攝影家之一。欲望,由都市生活所激發(fā)撩撥的欲望在張海兒的攝影中以一個全新的形態(tài)呈現(xiàn)。他的影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面對都市所作出的即興反應,是一種強烈主觀意識的觀看。作為現(xiàn)代性象征的都市女性形象在他的照片中的出現(xiàn),預示了欲望將成為都市生活,同時也是都市攝影的一個關鍵詞。他以攝影的方式對此加以藝術性的放大,并使之合法化。張海兒的影像鏡頭感開放,畫面富于動感。在1980年代中期,他的影像顯然是一種異類,但對于都市攝影,確實具有足夠的標志意義。
1986年出現(xiàn)于上海的“北河盟”攝影群體,是一個以都市為精神依托的民間攝影團體?!氨焙用恕比后w從一開始就較為自覺地以都市作為自己的攝影題材,這其中尤其以尤澤宏、王耀東、毛一青、顧錚等人的影像中的都市性取向最為明顯。他們公開宣布不為都市的表面亮麗所動,而要以攝影的方式與都市對人的異化作一番抗爭,在都市中“用照相機反抗頻頻襲來的壓抑”,提示都市生活非人的一面。
進入1990年代,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進程以異常的速度迅速展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步伐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觀念形態(tài)、生活方式。而攝影,也開始在見證這個維度上以它所特有的方式來關注、見證城市化進程。
在1990年代前期,北京的徐勇與上海的陸元敏分別以各自的方式對于即將或者已經(jīng)到來的都市化大潮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北京,徐勇將自己的鏡頭對準了傳統(tǒng)建筑的北京胡同。他以平靜的視線與穩(wěn)定的畫面呈現(xiàn)了處于拆建“暴風雨”前夜的胡同中的寧靜,同時也為這個古老都市的建筑文化保存了一份歷史文化文獻。這些充滿鄉(xiāng)愁的畫面成為了后來懷舊熱的濫觴,而他有意回避了胡同中人的生活的影像,則更使胡同成為一個過去的歷史化石,一個懷舊戀物的對象。陸元敏的《老洋房里的上海人》,則將一批面臨巨大社會變動時仍然在按照自己慣有的生活邏輯生活著的上海市民群像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蘇州河》則將上海的不同于外灘的“洋氣”的另一面展示了出來,給了以懷半殖民地城市上海之舊為榮耀的上海人以措手不及的一擊。這兩個攝影家的攝影實踐的重要性在于,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拒絕或否定了關于都市的一廂情愿的浪漫的“現(xiàn)代”想像。
進入1990年代中后期,上海的王耀東再度出擊。他的大量的都市影像聚焦于隱身于都市廣告圖像背后的逐漸膨脹并且越來越表面化的物質(zhì)欲望。通過他對于這種圖像的重新加工與強化呈現(xiàn),都市本身作為一種欲望裝置的特性赫然面世。而周明先是以《國鐵一號的末日》和《住房難》對于當時的上海市民生活作了實況報導。
從目前來看,催生中國都市攝影的外部環(huán)境也已經(jīng)形成。以城市為流通空間的城市資訊類平面媒介需要大量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圖片,這應該是一個讓人注意都市的契機,同時也使攝影家得以關注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