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藝術博覽會ARCO邁入25周年
文.攝影│王焜生
跨入1/4個世紀的馬德里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卡洛國王與蘇菲雅皇后的參與下正式開幕,為期五天(2006年2月9-13日)的當代藝術盛會在難得的好天氣下展開。來自35個國家的278家畫廊,其中西班牙畫廊占85家,據(jù)統(tǒng)計約有3000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此展出。
ARCO的主要靈魂人物郭梅茲–拜薩(Rosina Gómez-Baeza)主掌將近20年,讓馬德里藝術博覽會從一個西班牙語系的藝術買賣交易蛻變成當今藝術界極具份量的博覽會,其重要程度不下于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尤其是針對南歐與中南美洲國家的當代藝術發(fā)展有著提攜的作用,更是這些拉丁語系國家展示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舞臺。25周年,雖然不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數(shù)字,但是代表了西班牙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除了已經(jīng)舉辦過一屆,今年將邁入第二屆的塞維亞雙年展之外,多年來ARCO幾乎是西班牙唯一具有地區(qū)與國際性的當代藝術展示點,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完整而具專業(yè),以及前瞻性的展覽規(guī)劃讓許多國外畫廊覺得值得參與,或許在買賣交易上還是有地域性的限制,至少是一個跨越新領域的契機。
傳奇崛起
ARCO的崛起以及成為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角色其實算來不過是近五年的事。在郭梅茲–拜薩的執(zhí)掌下,ARCO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的翹楚,而邁入第25個年頭的ARCO將與這位功不可沒的人物告別,明年起接掌的費南德茲(Lourdes Fernández)為巴塞隆納大學的藝術史學家,曾經(jīng)參與「歐洲宣言」雙年展(Manifesta)以及兩家畫廊的主持人。
由于郭梅茲–拜薩的充沛人脈與關系,還有她對于當代藝術的敏銳及前瞻性,ARCO是所有當代藝術博覽會中架構最龐大、策劃或動能力最強的單位之一,更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所獲得的贊助費用將近400萬歐元,同時在展場設計上更獲得建筑界的全力支持,因此ARCO比起其它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更讓參觀者感覺舒適與自在,不若其它來得擁擠雜亂或是令人煩躁,雖然參加的畫廊數(shù)目眾多、觀眾為數(shù)不少,所呈現(xiàn)的場景也不致失控或混亂,讓人對西班牙人的做事態(tài)度有不一樣的印象。
另外一個特別的機制是Arco與西班牙幾家大美術館每年都編列預算從博覽會中收藏購買藝術家的作品,讓博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交易平臺,有人因此認為ARCO的買家或被收藏的藝術作品比例上為拉丁語系國家占多數(shù),其實這是這個機制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數(shù)據(jù)。因此ARCO基金會(IFEMA - Institución Ferial de Madrid)本身每年固定都會從會場收藏藝術品,今年其預算為174,000歐元;萊昂當代美術(MUSAC in León)館編列100萬歐元、加列侯當代美術館(Centro Ga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in Santiago de Compostela)編列9萬歐元、馬拉加省(Malaga)編列4萬歐元購藏安達魯西亞地區(qū)藝術家作品、MAPFRE基金會(Fundación Cultural Mapfre Vida)則有24萬歐元的購藏計劃,這些都在在鼓勵了藝術家以及參與展出的畫廊經(jīng)紀。
不僅在交易上西班牙人自己先捧自己的場,專業(yè)學術部分的堅強陣容講師團幾乎囊括了當代藝術界的精英與收藏家,并且提供學院與專業(yè)的授課認證制度,超過250位的講師群,主辦單位提供交通食宿以及每場數(shù)百歐元的講師費,在在讓人驚嘆ARCO雄厚的財力后盾與毫不馬虎的專業(yè)規(guī)劃。與此同時在近幾年才開始的主題國家館,也充分的吸引了畫廊業(yè)界以及該國的參與興致,以國家的主題呈現(xiàn)當?shù)厮囆g發(fā)展的現(xiàn)況,所推銷的不僅是藝術家與藝術品還有國家的形象,相對的也增加ARCO的經(jīng)費充裕運用契機。
歷經(jīng)2002、2003年的轉型成功,讓ARCO終于逐漸站穩(wěn)腳步并與Art Basel取得幾乎相對等的地位,而其特殊的西班牙語系國家藝術大平臺更是提供了不同的視野與參考觀點,在主流的西方藝術市場中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
也因此,即使一個最小的展示空間(約24平方公尺)費用為5千歐元;150平方公尺的大展示空間租金需要3萬歐元,并且要在競爭激烈中獲得邀請,接下來的展場設計、作品運送保險、工作人員交通住宿都還要在另外往上加乘,還是有許多畫廊愿意前往參展,他們的目的不僅在交易,還有其它額外的人脈拓展與曝光機會。
2006年ARCO
主題國——奧地利
22家畫廊統(tǒng)在奧地利主題國家區(qū)展出,強化了奧國的形象并集中呈現(xiàn)當代藝術市場的趨勢,當然最重要的是奧地利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獲得檢視的機會。藝術家Hans Schabus、Peter Kogler、Bj?rn Dahlem、Ruth Schnell、Erwin Wurm、Herbert Brandl/Adrian Schiess等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幾家畫廊都是當?shù)鼐哂兄笜诵缘牡匚唬篊harim Galerie成立于1987年經(jīng)營的重點為攝影及裝置、Engholm Engelhorn Galerie手上有一大票的當代藝術超級新秀、Galerie Ernst Hilger經(jīng)營已超過35年之久,幾乎是看著奧地利的藝術發(fā)展而成長,除了Knoll Galerie之外Ernst Hilger也經(jīng)營中歐與東歐當代藝術家的作品、Galerie Krinzinger 難得的不斷推介觀念藝術。
奧地利的當代藝術發(fā)展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尤其最近造訪林茲與維也納的經(jīng)驗可以看出奧地利的藝術仍十分依賴公家單位的補助且十分集中在某一個區(qū)域,林茲的電子藝術節(jié)、OK當代藝術中心;葛拉茲的美術館;維也納的美術館特區(qū)更將許多美術館集中在一個區(qū)域里管理。離開了這些區(qū)域,好像藝術也離開了生活,這與西歐其它城市有著很大的差別。當然其中沒有好壞的論斷,尤其維也納在東西歐冷戰(zhàn)時期夾處中間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要保持優(yōu)雅的皇室姿態(tài),一方面還要隨時提防東歐共黨的入侵,確實消耗一些精力,或許如此,極力保持古典音樂的繁華比起發(fā)展冒險的當代藝術勢必保險許多。
奧地利如今最感到驕傲的是林茲的電子藝術節(jié),電子藝術成為該國的當代藝術發(fā)展形象。因此ARCO論壇與馬德里市區(qū)的兩個配合展覽都與電子藝術有關,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的收藏作一個展覽藉以凸顯奧地利藝術特色。
這些情況情要改變的力量就在畫廊的身上了。藝術經(jīng)紀者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與彈性面對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多變與不確定,雖然有風險卻仍有補強的管道。因此在這個展區(qū)里當然嗅不到比起其它國家早已大步邁出的畫廊來得有力道,但也可以略窺畫廊想要突破的一股寄望已經(jīng)啟動。
明年的主題國南韓,依據(jù)韓國人的做事態(tài)度與信念,想必呈現(xiàn)出的態(tài)勢絕對會比今年更為強大。
西班牙藝術家專題
由策展人珂芮爾(María de Corral)策劃,16位西班牙年輕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特別展覽,將西班牙當代藝術從地區(qū)性提升到國際的地位。
展出的藝術家大多在1970年代出生,也是目前逐漸在西班牙地區(qū)竄起的藝術新秀,更是參展畫廊強力介紹的藝術家,能夠獲邀在此展出也顯示了在創(chuàng)作上的被認同與肯定。此專題展是今年第一次規(guī)劃,本來為的只是不讓西班牙本地藝術家的風采全被主題國家所掩蓋(西班牙人的天真也在此,他們毫不諱言這個單元就是要與主題國地位平等,同時大力挑釁西班牙藝術家),同時增加藝術家的能見度。其實西班牙人今年是多慮了,或許這個情況在去年或前年已經(jīng)發(fā)生,可是今年整體的表現(xiàn),本地畫廊所展出的藝術家與作品不僅毫不遜色更是處處精采,沒有被主題國掩蓋光芒之虞。
藝術團體佩羅(El Perro)的錄像短片《Democracia (Saking Carabanchel)》(2005)是一部四分半鐘的DVD影片,時下年輕人的滑板運動加上饒舌音樂,背景卻是馬德里Carabanchel區(qū)的廢棄監(jiān)獄,呈現(xiàn)了新舊社會的諷喻,五部限量,博覽會未結束即售出兩部(單價1萬歐元)。
皮塔區(qū)(Jaime Pitarch)的影片《Polvo al polvo》相較于前者反而呈現(xiàn)一種落敗下的蒼涼與無聲。Alicia Martin經(jīng)常以書籍當作裝置的媒材、Jacobo Gastellano運用尋常家庭的門窗臺構筑新的空間、Manu Muniategiandikoetxea重新在幾何線條里找出二度與三度空間的對應、Daniel Verbis以線條及色彩挑戰(zhàn)視覺的錯亂,這些藝術家都在尋找空間與裝置的新可能。
Pierre Gonnord的人像攝影恰與Francesc Ruiz的虛擬漫畫成為強烈的對比;Sergio Belinchon與Vicento Blanco都是目前在柏林創(chuàng)作的受矚目新星,也都以城市空間為創(chuàng)作的題材,前者以攝影及影像探索生活空間的緊閉與巨大兩者的矛盾;后者則以動畫電影的單元格影像描繪都市生活。
整體而言,這個單元主題是最具概念且作品精采度與可看性最高的展覽區(qū),作品同樣是由畫廊的作品中選出,卻仍然可以強烈的表現(xiàn)出西班牙年輕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多樣性與風貌。
特別企劃單元
由畫廊所提供的作品中選出單一作品在一個展示區(qū)呈現(xiàn)。在這里,博覽會的傳統(tǒng)性質(zhì)改變了展示區(qū)內(nèi)兩件以上作品混亂視覺與欣賞的缺點,除了原來承租的空間之外,這個單元強化了「展覽」的精神取代僅供「展示」的功能,觀眾從第一個空間開始可以每件作品依序欣賞,也因為每件作品各具震撼性與特殊效果,吸引了眾多的人潮。
比利時的Galerie Annie Gentils將藝術家Kris Vleeschouwer的整件超過三公尺高的玻璃瓶裝置作品「Glassworks」搬到了會場,經(jīng)過程序設計,加上的玻璃瓶不定時的因為支架的震動而掉落地面破落翻碎,雖然比起在布魯塞爾BOZAR美術館展出的規(guī)模小很多,卻已經(jīng)夠吸引眾人的目光;畫廊Noguers-Blanchard所展出的藝術家La Pared與Leandro Erlich裝置作品,以一面房屋的外墻及門板設計出建筑的形式,水卻由墻面及門板傾注而下;Galeria Moises Perez de Albeniz展出目前定居于紐約的Itziar Okariz作品,大型的攝影作品中連續(xù)不同城市暗夜的光影書寫也頗有看頭。
theblackbox@arco
此單元以12件電子藝術作品為展出主題,強調(diào)藝術博覽會不僅在市場上的交易功能,也凸顯了鼓勵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可能。不過就現(xiàn)場觀察,鼓勵與標榜博覽會特色的成分還是較大,交易在此區(qū)未見。
這個單元也是顯示ARCO對于新媒體與電子藝術趨勢的觀察及重視。可以看得出來馬德里博覽會要在這個藝術交易平臺上注入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新元素,顯現(xiàn)ARCO求新求變以及對藝術動態(tài)的機動與敏銳觀察。Jenny Marketou(希臘)、George Legrady(美國)、Eduardo Kac(丹麥)、Shilpa Gupta(印度)、Dan Oki(克羅埃西亞)、Daniel Canogar(西班牙)、No/E.html(墨西哥)、Domonik Eggermann(瑞士)、Patricia Dauder(西班牙)、Herwig Weiser(奧地利)、Frederic Amat(西班牙)、Cory arcangel(美國)12位藝術家的作品在此展出。西班牙藝術家占了?,分別來自巴塞隆納與馬德里,這是否說明電子藝術的發(fā)展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一個城市電訊普及與使用率的多寡呢?
城市空間Cityscapes
由郭梅茲-拜薩邀請18位策展人針對城市轉型與藝術發(fā)展的關系從畫廊的地緣關系與經(jīng)營方向看到當代藝術在幾個都市的特色。盧布爾亞那(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首都)、紐約、圣保羅、哥本哈根、加拉卡斯(委內(nèi)瑞拉共和國首都)、伊斯坦堡、東京、北京、上海、新加坡、多倫多/蒙特婁、洛杉磯、塔林、開羅/約翰內(nèi)斯堡/杜阿勒(喀麥隆)、都柏林、泡托(葡萄牙)、圣地亞哥幾個城市的畫廊因為數(shù)目不多,主辦單位特別以「城市空間」為名加以整合,邀請策展人規(guī)劃增加統(tǒng)一性,其實也是一著妙棋,藉由這些地區(qū)的策展人號召當?shù)禺嬂葏⑴c,使得零星的參與畫廊有種受重視感,同時也為日后的畫廊參展打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