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7日下午,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暨收藏家藏品邀請展在宋莊和靜園藝術館舉辦,數十位國內頂級的收藏家和藝術家匯集一堂,就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進行了探討,由十幾位收藏家提供的四十余幅當代藝術藏品在和靜園藝術館展出。
據本屆年會發(fā)起人李冰先生(收藏家)、陳喆先生(文化官員)介紹,舉辦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的初衷,主要是從建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市場出發(fā),集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等多方之力,探討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一來可以為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作品樹立價值的標桿,二來也能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重視、拉近藝術同民眾之間的距離。 中國當代藝術是隨著中國的開放而開始的。但由于國內沒有一個價值標準支撐當代藝術市場,收藏和買賣是由西方首先開始的。自七十年代末中國當代藝術如“星星美展”之后,在北京的外國人中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收藏圈子,這個圈子至今有增無減。當域外機構或者個人以極為低廉的價格搜羅了我們當代藝術的代表性的作品之后,有一些最重要的作品被高價又賣回了中國,回頭卻被國內媒體當做一夜發(fā)家的財富明星大肆吹捧。
這些都嚴重地傷害了中國本土的當代藝術市場,用本屆年會主席,中國當代藝術著名批評家栗憲庭的話說:“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藝術市場,一定要建立中國自己的藝術價值標準,并且用標準來引導市場——是藝術引導金錢,還是金錢引導藝術?中國要有自己的立場”。 當代藝術作品流失海外的現象,在早些年就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深刻憂慮。若干年后,中國人研究自己的當代藝術必須到外國去看原作,這種可能并未危言聳聽!事實上,從1979年至1999年,中國二十年的當代藝術史的原作大多數已經流入海外。而西方的天價市場其實對中國市場并沒有參考性。栗憲庭說:“我對中國的藝術市場有一個期望,那就是通過收藏建立一個新的審美價值標準,這個標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通過標準,達成藝術和大眾的溝通。”
在此背景下,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開始覺悟,通過收藏家的收藏完成中國當代藝術重要作品的國內留存。出于對如何建立我們的收藏標準、如何確立我們的藝術方向、如何明確收藏家的社會責任的思考,由宋莊藝術促進會、和靜園藝術館、《財富圈TIDE》雜志社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暨收藏家藏品邀請展,邀請了北京和靜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冰、資深收藏家高捷、鄂爾多斯美術館館長才江、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惠東、民生銀行品牌管理部總經理何炬星、印尼余德耀美術館館長余德耀、資深收藏家劉蘭、北京瑞致通信技術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銳、北京五洲風情娛樂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喬志兵、中辰國際集團副董事長張鴻康、長沙譚國斌美術館館長譚國斌、中國兆能集團董事長李國昌、北京達世行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濱等二十余位收藏家,及方力鈞、王廣義、張曉剛、楊少斌、周春芽、岳敏君、曾梵志等十余位國內頂級當代藝術家,共同就上述話題進行了討論。據悉,收藏家年會今后將每年在國內不同的城市召開一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