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駐中國大使林川(左三)、中國科技館館長徐巖豪(右三)、瑞典對外交流委員會伯爾吉達女士(右二)、中國科技館副館長趙有利(左二)、展覽策劃執(zhí)行人瑪格努斯先生(右一)等在開幕式上合影
電冰箱、電腦、電燈、空調……我們身邊大多數(shù)物品是以消耗能源模式運行的,可你有沒有想過把這些消耗的能量形象的表達出來?一個來自瑞典的多媒體裝置互動展覽將這種計劃變成為現(xiàn)實。
4月8日,“視覺電壓——來自瑞典的設計與藝術前瞻”展覽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一群來自瑞典的研究者與藝術家用藝術的形式對我們身邊的能源消耗進行“形象化”表達。精心的構思使你對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進行反思,來自斯堪地納維亞山脈腳下的人們對于生命和生活的細微體驗更讓你感動。
花形燈
“花形燈”以日益普及的技術——遠程能量計量為基礎,在整體上將家庭的用電量可視化。無論是花形燈的光, 還是實際的消耗形式都反映了家庭中的能量消耗情況。其形狀體現(xiàn)了電力消耗的總體趨勢,而不是通過顯示在某個指定時間內消耗了多少瓦電來體現(xiàn)耗電量。隨著家庭用電量的減少,花形燈慢慢地打開,就像“鮮花盛開”一樣。另一方面,如果能量消耗增加,燈將會收縮起來,這樣將會影響光的發(fā)射質量。因此燈光的明暗及燈的形狀的選擇都反映了某戶人家的行為傾向。為了使花形燈更加美麗,需要在許多方面改變這種行為。
女藝術家Tina Finn?s和她的作品《仿佛明日不再》
藝術家Tina Finn?s的作品是把四個樹脂玻璃裝置、人造植物及一個太陽,共同構成了一個能夠辨別小型脈沖活動的綠洲。隨著該裝置不斷地從一個二氧化碳儀表中獲得能量,該活動可能會更加劇烈,房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越多,活動就越多——植物將生長更快,光線會更加強烈。該裝置遵循著自日出至日落的周期,使生命和永恒、萬物伊始的黎明以及日落西山的黃昏可視化。這件作品符合了她的作品一貫追求唯美的習慣,在合著Lou reed的《完美的一天》的音樂中,對整個世界的慰藉不禁油然而生。
意識干衣燈
意識干衣燈:一個傳統(tǒng)電燈泡中有95%的電被轉化為熱量,只有5%的電轉化為光。該燈的設計更傾向于晾干而不是甩干衣服,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電的消耗。
能量意識電源線
能量意識電源線:當電器處于待機狀態(tài)時,其對電量的無聲的盜用也會迅速而明顯地予以顯現(xiàn)。
藝術家Nils Edvardsson在采集電流傳輸產(chǎn)生的聲音
高電壓潮流:高壓傳輸線覆蓋了瑞典的鄉(xiāng)村與城市、耕種地和荒野,藝術家 Nils Edvardsson 自愿將這些電線在其所在的地面上空的電流傳輸和連接裝置中產(chǎn)生的聲響錄制下來,電源線周圍的電、風和環(huán)境的聲音構成了令人感動的交響樂。
此次展覽是瑞典對外交流委員會環(huán)境研究項目“面向未來——瑞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計劃的一部分。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可持續(xù)性的討論,加深人們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
此次展覽作品大多數(shù)是來自瑞典互動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友芯克侨鸬涞膶嶒灻襟w研究機構,在“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命題成為全球議程之前,瑞典互動研究所就確定了能源的日常使用量需要“形象化”這一概念。自2003年以來,他們發(fā)起的一系列的研究項目探討了應該如何進行設計、以及應用新技術來提高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能源使用的意識。
此次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將持續(xù)至5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