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何處,距今有多少年了嗎?6月20日,由國家文物局、科技部、陜西省政府主辦的“中原文明 華夏之光——中華文明起源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其中展出的國寶“何尊”將告訴你這個答案。
9月20日前市民可免費參觀
據(jù)了解,此次展覽匯集7個省區(qū)24家文博單位的珍寶,展覽至9月20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在展覽的最顯眼處,青銅器何尊(尊為古代酒器)最受關(guān)注,因為其銘文中出現(xiàn)了“中國”一詞,這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xiàn)。
“何尊”啥模樣?據(jù)介紹,何尊在上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cè)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而尤為珍貴的是,何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述西周的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在洛陽修建成周東都的歷史,印證了《史記》所載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的史實,經(jīng)專家考證,銘文中“余其宅茲中國”,這也是“中國”二字作為詞組的第一次出現(xiàn),故“中國”一詞距今已有3000余年了。
而當(dāng)時的“中國”一詞是什么意思呢?據(jù)專家介紹,“國”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國家。
“中國”的原意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即王國都邑及京畿地區(qū)。而最早出現(xiàn)于“何尊”(公元前11世紀后半期)上的“中國”一詞,意思則是指東都洛邑所在的洛陽盆地一帶,到了東周時期,“中國”代表的地理范圍擴大為中原地區(qū)。
瞧瞧最早的“磚”“瓦”模樣
在諸多珍寶中,一片瓦、一塊磚顯得并不太起眼,然而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中,寶雞出土的“紅陶藍紋筒瓦”,距今有四五千年,這也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建筑陶瓦,被人們稱之為“華夏第一瓦”。而藍田新街遺址的紅陶磚,長邊殘長15.7厘米、短邊殘長10厘米,厚有3厘米。“磚”的兩面,一面已磨光,極為光滑,另一面為原始澀面,距今已有5000—70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磚”。
在此次展出的文物中,諸多珍寶都是首次對外展出。在展覽中,人們可以看到諸多彩陶中,有的彩盆上繪有“天狗吞日”的圖案,可見傳說之古老。在一個蜥蜴紋彩陶盆上,陶盆外面的蜥蜴爬行圖案,蜥蜴的四只腳、頭部、尾巴都清晰可見,此外,還有姜寨時期的“人面魚紋盆”,均是難得一見的珍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