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在藝術圈中,一批年輕藝術家也被當做“藝術明星”被各畫廊重點推出。顯示在其后的市場形式也從08年開始越來越被重視,一二級市場共同推出的數(shù)位年輕藝術家,他們近年在市場中的地位仍然是穩(wěn)定的。然而在今年春拍中,二級市場卻普遍表現(xiàn)出被動的姿態(tài)。其中此消彼長的原因有哪些?這種一二級市場合作的方式是否適合當下的市場環(huán)境?怎樣的合作模式才能最穩(wěn)妥地讓年輕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中更健康地成長?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08年進入了一個調整期,百萬元級別藝術品從市場份額來看全線下滑。當市場再次反彈時,之前的市場一線名單迅速減少,然而,一批年輕藝術家卻活躍在一級市場中間,不僅得到了批評家和畫廊的同時推薦,也得到了新老藏家的關注。就在同時,崇尚推薦市場成熟作品的二級市場也進入其中,嘗試把年輕藝術家作為一個單獨的市場版塊來進行推薦和研究。從2010年到2011年的拍場表現(xiàn)看,這個嘗試無疑是成功的。但今年春拍,各家拍行紛紛減少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推薦。
年輕藝術家作品上拍數(shù)量(不完全統(tǒng)計)
年輕藝術家一級市場尚待培育 二級市場有意避開
雖然今年市場整體遇冷,二級市場紛紛減少拍品的推出,但年輕藝術家作品的縮水率遠大過其他門類。原本市場價格較低,市場成長空間較大的優(yōu)勢這次也沒有被眷顧。一方面,年輕藝術家入市時間較短,投資風險較高,較大的未知數(shù)成本使得藏家在大市場環(huán)境欠佳的情況下更愿意選擇觀望。但另一方面,一級市場對年輕藝術家的培育不足夠成熟也是此次二級市場“放空”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原因。二級市場更愿意接受市場成熟度較高的藝術品,而大陸畫廊自身以及對年輕藝術家的市場培育顯然還不夠成熟。北京永樂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主管專家王從卉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fā)展的時間、歷史比較短,從一級市場來說,畫廊的經驗,客群的水平,包括畫廊經營的資金實力等等,還是屬于比較初級的階段,跟歐美的一些大畫廊,甚至跟臺灣的一些大畫廊相比,不是在一個層級上。目前大陸的畫廊在培育年輕藝術家方面還是相對吃力?!?/p>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肯定。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大陸的先鋒藝術家匯聚成一股潮流,隨之,在強烈的需求下,有關當代藝術的畫廊也孕育而生,并學習西方畫廊實行藝術家代理制度。但對于西方已有百年經歷的畫廊歷史來說,大陸短短二十年的經歷顯然不足。對于年輕藝術家的培育來說更是如此。偏鋒新藝術空間掌門人王新友也認為:“一個年輕藝術家從剛開始培育到市場成熟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憋@然,現(xiàn)在中國畫廊對年輕藝術家的培育還處在初期階段?!?/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