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早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自1928年創(chuàng)立迄今,中國美術學院已走過了整整八十五個春秋。八十五年來,學院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相伴相生,與中國藝術的探索相攜相隨。中國美院的歷史與中國藝術與社會的歷史始終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值此建院85周年校慶之際,我們深入挖掘美院深厚的藝術傳統(tǒng)、系統(tǒng)梳理多元互動的學術格局,從豐富、生動的歷史脈絡中汲取資源,建構前沿性的思想史視野和藝術史觀,在新的時代境遇中堅守與弘揚中國藝術的理想和風骨。
為此,我們精心策劃了主題展“八五·85”以及文獻展“無墻的學院”。“八五·85”,聚焦1985這一年,對這一年美院的眾多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考古,以1985這個時間切片作為八十五年歷史的載體,將美院八十五年的歷史投射在這個時間切片之上加以展現。我們在八十五年校史學術脈絡中選擇了85位校友作為個案,在這85位個體中,有林風眠、吳大羽這樣的學院開創(chuàng)者們;也有全山石、方增先這樣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致力于美術教學的老師們;也有谷文達、吳山專、耿建翌、張培力這樣在“’85新潮”中勇創(chuàng)新風的先鋒旗手們;更有金一德、洪再新這樣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與教學的普通教師們。他們或承接傳統(tǒng)、活化轉換,或直面當代、挑戰(zhàn)實驗,或扎根本土、堅守抵抗。1985年,每一位藝術家們都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跋涉求索著,都發(fā)展出一番動人的風景和故事,向我們展現中國藝術現代性在每個個體身上的點式迸發(fā)。
2013年3月至8月,中國美術學院近百位在校師生組成了一個青年劇組,選擇了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進行了一系列調研和訪談,圍繞其在1985年的藝術生活以及人生故事,進行響應性創(chuàng)作。劇組從當下美院學生的問題語境和思想狀況出發(fā),以視頻短片的形式呈現了學院85年中85位個人的“八五”故事。85個放光體,85個八十年代的道具箱,構成一場貫穿85個年頭的影像戲劇,一部投射在1985年的美院春秋、人物列傳。這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在1985年的同時現身,構成了中國藝術史與社會史上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幕。這一幕,將開啟我們對現代性歷史敘述及其意底牢結的全面反思。
“八五·85”以影像生產作為策展方法,把中國美院美術館的四個樓層分別設置為“論爭”“突圍”“歷程”“新潮”四個片場,呈現1985年美院的集體記憶。第一場是“論爭”,呈現當年那場聞名全國的畢業(yè)答辯。在第二場“突圍”,凸顯1985年前后學院內部的一系列探索與實驗:包括中青年創(chuàng)作組、維羅斯科系列講座、中國畫教學座談會、實驗水墨、趙無極繪畫講習班、萬曼壁掛運動和編輯部七大版塊。第三場“歷程”作為整個展覽的“思想庫”,以黑板報的形式再現了1928年以來“藝術運動史”上的若干個重要節(jié)點,并組織藝術界與思想界的學術同仁,在二十世紀藝術史與社會史的框架中就藝術革命與革命藝術的辯證關系進行了一系列討論,并以黑板展示出研討和論辯的思想蹤跡,以作為批判與反思的基礎。第四場“新潮”則聚焦于對“’85新潮”的歷史呈現,由“’85新空間·池社”、“廈門達達”、“紅色幽默”、“最后的畫展”等九個部分展開,重新勾畫出了當時以浙江美院為策源地輻射全國的“’85新潮”路徑圖。
作為向中國美院85年歷史中的所有創(chuàng)作者與教育者的一次致敬,無論是對1985這個年頭的集體記憶的鉤沉,還是對八十五年中85位個體的呈現,“八五·85”所要打撈出的,并不是從那些“局部”出發(fā)的歷史;它所要建造的,也不只是1985年這個時間點上,無數個體漫游其間的小徑分岔的花園。它所指向的,是要在對歷史關系和事件的再造中建構出更多的意義、更激烈的現實和更強大的主體,是事件中不同歷史線索的交錯與鳴響,是歷史的交響中人的現身與解放。
如總策展人高士明所說:在所謂“后歷史”時代,歷史任務還在,人卻消失了?!鞍宋濉?5”期待著歷史敘述中消失的人們重新現身;“八五·85”,愿成為眾人的節(jié)日。
同期,在中國美院南山校區(qū)校史館,我們還將舉辦“無墻的學院——中國美院創(chuàng)意文化實踐文獻展”,該展包括“最前線”、“美美與共”、“會通履遠,重訪林風眠之路”三個版塊,集中展示新世紀以來中國美院的一系列重大學術項目與社會服務工程,不僅展現了中國美院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彰顯美術學院的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