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總動員》展覽現(xiàn)場
《未來總動員》展覽現(xiàn)場(圖片來源:藝術中國)
最近,在滬上舉辦的《未來總動員——英國文化協(xié)會當代藝術珍藏展》吸引了很多人去看。這個展覽最大的賣點是部分參展藝術家曾經(jīng)獲得“特納獎”或者提名。
在英國創(chuàng)辦了25年的“特納獎”,好比是當代藝術的“奧斯卡獎”。但是,這個展覽展出的并非“特納獎”獲獎作品。主辦方人士坦誠道,由于經(jīng)費有限,“所以只能收藏藝術家出名前的作品”。
盡管有這些遺憾,但通過這次展出,“特納獎”在我國關心當代藝術的人群中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特納獎”倡導的藝術精神究竟是什么?這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25年前,美國當代藝術咄咄逼人,“傳統(tǒng)深厚”的英國在當代藝術領域無所建樹,藝術地位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英國的“特納獎”以及“青年英國藝術家(YBA)”運動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誕生。長期以來,特納獎與主流藝術觀念和藝術市場潮流“唱對臺戲”,不斷突破人們習慣的藝術疆域,在世界范圍引起類似“這也是藝術?”的爭論。據(jù)報道,英國王儲查爾斯更把“特納獎”說成是“對藝術的污染”。
不妨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特納獎”的離經(jīng)叛道。2001年獲獎的馬丁克里得的觀念藝術作品“燈亮燈滅”,僅在空蕩蕩的展覽廳里讓燈光每隔5秒亮一次熄一次。而最著名的英國當代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的作品則是把動物尸體解剖并浸泡在甲醛里。當架上繪畫一統(tǒng)天下時,“特納獎”
排斥架上繪畫,而專注多媒體藝術、裝置藝術等當時不被主流藝術重視的“野路子”。如今,裝置藝術等成為主流,架上繪畫被邊緣了,“特納獎”又鬼使神差地把獎授予一幅手工繪制的壁畫作品。“特納獎”只頒給50歲以下的藝術家。它推動了“青年英國藝術家(YBA)”運動的成功,使之在西方當代藝術領域與美國分庭抗禮。
“特納獎”獲獎藝術家在獲獎前幾乎都是“窮人”,但獲獎后不乏成為巨富。如達明安赫斯特目前的作品總成交額據(jù)說已經(jīng)超過畢加索。“特納獎”自身最大的危險在于―――它正在變成“主流”。只有保持與大多數(shù)人“不合作”的精神,保持其特立獨行的藝術觀,“特納獎”才具有“特”的意義。這就可以理解,在成功藝術家?guī)缀醵颊瓶卦谫Y本之手下的今天,為什么最新一屆的“特納獎”頒給了一位不讓自己作品進入商業(yè)渠道的藝術家理查德賴特,他那千辛萬苦畫成的作品將在展出后毀掉。
“特納獎”至今充滿爭議。或許它造就了藝術輝煌,也造就藝術垃圾。其實對當代藝術來說,探索的意義遠大于是否成功,對人類思想自由的權利爭取遠大于商業(yè)價值的意義。“特納獎”可以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一些啟發(fā):藝術的探索沒有禁區(qū);藝術需要獨立的思考;建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話語平臺,而不是盲目跟風,更不是仰人鼻息。
然而,某些媒體似乎還是習慣于用“勞斯萊斯般名貴”“世界最富有的藝術家”來吸引讀者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希望我們的興奮點不要僅僅停留在這一個層面上。
《未來總動員——英國文化協(xié)會當代藝術珍藏展》展覽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