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兒子徐慶平在紀念徐悲鴻先生誕辰11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言。 記者 熊明 攝
“在重慶的8年,是父親的藝術生命之火燃燒得最旺盛的8年。”頭發(fā)花白、西裝革履、聲如洪鐘,昨天上午,現代繪畫藝術大師徐悲鴻之子、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慶平就這樣出現在“紀念徐悲鴻先生誕辰11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及名家名作特邀展”的新聞發(fā)布會上。
據悉,“特邀展”將于10月22日―28日在渝中區(qū)日月光廣場舉行。屆時,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兒子徐慶平及國內多名重量級書畫家都將來渝。
未打草稿完成《巴人汲水》
“父親在世時常和我講重慶的生活。”徐慶平說,抗戰(zhàn)時期,父親在江北盤溪石家花園前后居住了8年之久。“昨天經過大轟炸紀念遺址時,我又回想起他給我講的那個年代的那些故事。”
徐慶平回憶道,“那時候條件很艱苦,父親用的是煤油燈,喝的是用明礬過濾的江水,他每天要過江到松林坡的中央大學上課。”
徐悲鴻剛到重慶時,看到的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漢子,他們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壓彎的扁擔,使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艱辛,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重慶人世代相傳的抗爭精神。
徐慶平透露,正是被這種精神所感染,在中央美院的教室里,兩名學生鋪開畫紙,徐悲鴻沒有打任何草稿,提起畫筆完成了著名的《巴人汲水》。
“父親對重慶感情非常深,我名字中的‘慶’,指的就是重慶。”
曾在新加坡燒掉上千幅畫作
“他是愛藝術愛到骨頭里的人,是一個勤奮的藝術家。”這是徐慶平對父親的評價。發(fā)布會現場,徐慶平轉述了企業(yè)家郭鶴年給他講述的關于父親的小故事。
有一年,徐悲鴻到新加坡舉辦畫展,當時就住在郭鶴年家中,那時候的郭鶴年還是一個小孩。
徐悲鴻總是從天剛亮的時候就開始畫畫,一直畫到黃昏,小小的郭鶴年就在一旁幫他研墨。他每天都會畫很多畫,到黃昏的時候,就把自己不滿意的作品拿到花園里燒掉。那期間被他燒掉的畫,至少上千幅。
小時候的徐慶平也常幫父親研墨,“如果畫到晚上還剩有墨汁,他就會用這些墨汁寫大對聯。”徐慶平告訴記者,“直上青天攬明月,欲傾東海洗乾坤”就是用剩下的墨汁寫的。
錢用來幫助窮學生和買字畫
在徐慶平的印象中,父親在生活上對自己近乎苛刻,一生不穿綢衣。夏天總是一件藍布長衫,冬天則是一領深色棉袍;皮鞋都是在東單地攤上買的舊鞋;家里吃的是大米與小米混蒸的“二米飯”。
徐慶平說,父親一輩子的錢就用在兩個地方:幫助窮學生和買字畫。
徐悲鴻收藏從古至今的名家字畫1200多件,徐慶平回憶,只要看到好作品,父親就會激動地大喊一聲,快步跑到跟前,“本來作品沒那么貴的,被父親一喊,價碼立即就上來了。”
那時,北京城只要有好的作品,總是先被徐悲鴻“搶”走了。去世前一周,徐悲鴻還買了我國近代杰出畫家任伯年的4幅作品,他認為它們“無懈可擊”。
徐慶平說,父親去世后,所有收藏全部捐獻給了國家,“那時,我和母親住在家里放煤炭的小屋子里。”
教給兒子最有氣魄的東西
徐悲鴻在徐慶平4歲的時候開始教他寫字,“當時父親到琉璃廠去給我和妹妹各買了一本《張猛龍碑集聯》,并在字帖的扉頁上寫下‘拔山蓋勢之氣,長河大海為辭’的字句。”
4歲的徐慶平就開始每天寫兩頁九宮格。徐悲鴻很忙,但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批改兒子的作業(yè)。寫得好的字下面,他會用紅色的毛筆畫3個圈圈;寫得不好的,徐慶平就要重新寫。
“后來我當了老師,才明白父親是要從小培養(yǎng)我的審美習慣,他非常重視小孩的審美教育。”徐慶平稱,父親給他選的《張猛龍碑集聯》,就是要從一開始就給他最有氣魄的東西,培養(yǎng)他堅定的意志,“我覺得這對今天的孩子也特別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