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雙城雙年展自2007年起由深、港兩地采取“同一主題,兩地舉行”的方式共同舉辦。2007年,香港策展團隊以“再織城市”作為主題,與馬清運策展的深圳主題“城市再生”互相呼應(yīng)。2009年,作為對深圳展覽主題“城市動員”的回應(yīng),香港展覽主題為“城市動員自備雙年展”。
到了上屆,深圳展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舉行,主題為“城市創(chuàng)造”,總策展人為泰倫斯;而香港展則到今年2月才遲遲啟動,主題為“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由臺灣知名設(shè)計師金光裕和香港資深設(shè)計師李亮聰為總策展人。不同的主題,截然不同的策展風格,錯開的時間,雙城展似乎離“同一主題,同一策展人”的初衷漸行漸遠。
每屆雙年展究竟是兩個城市各自獨立的雙年展,還是一個“雙城雙年展”?
如何讓雙年展達到理想的共生狀態(tài)?在“頭腦風暴”上,來自雙年展組委會深港兩地學術(shù)委員會的專家們展開了激辯和探討。
難題:深港兩地“貌合神離”
對于雙年展深港雙城目前的合作與互動現(xiàn)狀,建筑評論家阮慶岳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雙城雙年展目前有些貌合神離的合作宣示,需要被更認真的辯論及攤示,因為所有目前內(nèi)隱的矛盾與癥結(jié),都還是會在時間河流的淘洗里,緩緩浮露出來。”
在此次“頭腦風暴”上,曾策展過首屆雙年展香港展的香港大學建筑系教授王維仁更是尖銳地提出“這究竟是雙城雙展還是雙城單展?”的質(zhì)疑。建筑評論家、香港大學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濤也指出:“深圳和香港聯(lián)合舉辦雙城雙年展,其本意在于通過兩城互動來相互交流。而現(xiàn)在由于種種原因,反而越來越趨向于呈現(xiàn)為兩個獨立的展覽。”
朱濤認為,這已經(jīng)成為雙城雙年展最嚴重的缺陷。把該問題明確列上日程,深港雙方盡可能早地進行交流,爭取多些時間探討合作,非常重要。不然大家只能無可奈何地將之歸結(jié)為“體制問題”,并對此興嘆。
聲音:是對話不是“合二為一”
香港建筑師學會會長林光祺非常樂觀地表示,兩地展覽有些不同,實際上也是好事情。就目前的情況看,感覺是相互欣賞。“我們在香港感覺深圳做得好,因為有政府支持,有錢。而深圳則青睞香港更為靈活的辦展模式。”就目前碰到的問題來說,林光祺依然覺得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雙年展本身就是找問題、探討問題、思考問題平臺,這也是辦雙年展的初衷所在。”
“在香港,雙年展原來是民間組織的,政府沒有參與。但是幾屆下來,政府開始關(guān)注,并決定讓我們有一個永久的場地。從民間出發(fā),吸引官方的支持,力量增強。反過來,深圳從官方出發(fā),民間也帶動進去,通過這幾屆的落實,展示出一些新的面貌。”梁黃顧建筑師(香港)事務(wù)所有限公司董事符展成說,“這樣一種相互尊重的狀態(tài)還要延續(xù)下去。如果下一步融合,聯(lián)系更緊密的話,矛盾會更多更突出。”
在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shè)計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長朱榮遠看來,深港兩地的展覽始終應(yīng)是對話,如果合二為一就沒有價值了。朱榮遠說,他一直在深圳做規(guī)劃,關(guān)注的就是深港間的關(guān)系。深圳城市雙年展自第二屆起,香港參與進來以后,形成了非常好玩的兩種制度的對話。雙年展就應(yīng)該是這樣一種對話的關(guān)系。”
愿景:同一名稱同一主題
“雖然雙方的運作機制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在同一名稱,同一主題的學術(shù)方向上有更好的溝通。”深圳市公共藝術(shù)中心主任黃偉文說,就目前雙年展學術(shù)委員會的組成情況來看,深圳方面有香港督導委員會的成員;而香港也開始邀請深圳組委會人員參與。雙方已經(jīng)逐步形成一種交叉來往的機制了。
“我們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進行不同的運作,這樣將會給兩座城市帶來建筑、規(guī)劃、城市等更多方面的變化。”深圳市公共藝術(shù)中心藝術(shù)總監(jiān)孫振華也期望,雙城雙年展有共同的名稱、共同的主題,甚至有共同的學術(shù)委員會。
記者了解到,“同一主題”,一直是雙城展的主要目的和發(fā)展方向。雖然從2007年起深港兩地就采用“同一主題,兩地舉行”的方式共同舉辦。但是同一個展覽在兩座城市卻有不同的稱呼,在深圳稱為“深圳·香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年展”,而在香港則稱為“香港·深圳城市\(zhòng)建筑雙年展”。有很多國外媒體和公眾甚至認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雙年展。
“同一名稱同一主題”的提議也得到了香港方面嘉賓的認可。在經(jīng)過一番探討之后,雙方初步確定,今后雙年展的中文名統(tǒng)稱為“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至于同一主題,雙方表示,組委會和學術(shù)委員會將就每屆的主題確定一個大的方向和框架,為策展人提供參考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