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12月11日,《缺席的在場》---王頡個展將于今日美術館2號館2層舉辦。
王頡用他的繪畫創(chuàng)造了一種缺乏肉身的形象:一種空心形象。從美術史角度看,這種形象雖并不新鮮,但王的畫面仍與古典繪畫突出肉身實體的特征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我們專注于王頡創(chuàng)造的肉身暗示而非肉身實體時,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人的形象并未消失,反而以一種缺席的形式更強烈地在場。
薩特在其著名的《存在與虛無》一書中談到,當我們在某個地方專注地尋找某人,在我們預想他出現(xiàn)的地方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于是他就以一種虛無的形式存在。王頡的繪畫便揭示了一種新的存在類型,即一種充滿矛盾與荒誕意味的存在類型。正是這種矛盾與荒誕,讓我們更深刻地反觀到了自身的存在。 人的存在既與自身有關,又與他者相聯(lián)。我們在被他者塑造的同時,也參與到他者的塑造之中。
然而,王頡看重的并不是相互塑造,而是相互撕扯。他以近乎血腥的方式闡釋了在場與缺席的搏斗。最終呈現(xiàn)出的,是一場無解的搏斗,以及這場搏斗留下的有待打掃的戰(zhàn)場。由此,畫面中具體人物形象的缺席,實則在觀者心中鋪開了更廣闊的場面:或激動人心、或波瀾壯闊、或一片狼藉、或靜如死水......王頡留下的"場",解釋了永遠處在流逝中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