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538,a无码免费在线观看,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狠狠躁天天躁无码字幕

齊白石《芭蕉書屋圖》

時間:2011-11-09 17:12:35 | 來源:藝術(shù)中國

展覽>

齊白石《芭蕉書屋圖》

文/郎紹君

齊白石《芭蕉書屋圖》(又稱《安南道上》、《蕉屋圖》、《綠天過客圖》),軸,紙本設(shè)色,180×47cm。題:“芒鞋難忘安南道,為愛芭蕉非學書。山嶺猶疑識過客,半春人在畫中居。 余曾游安南,由東興過鐵橋,道旁有蕉數(shù)萬株繞其屋。已收入借山圖矣。齊璜并題記?!扁j朱文“木人”、白文“白石翁”、“老夫也在皮毛類”印 ,另有朱文“辛家曾藏”印。

此圖流傳有序:1958年由文化部主辦的《齊白石遺作展》上展出過;1959年出版之胡佩衡、胡橐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第26圖;1963年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之《齊白石作品集?第一集?繪畫》第72圖,1996年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之《齊白石全集》第四集第30圖。其它出版著錄不具述。此圖原為胡佩衡藏,在《齊白石作品與欣賞》一書中,此圖尚無收藏印,“辛家曾藏”印是后來出現(xiàn)的?!靶良摇奔葱凉跐嵪壬?,辛先生是新中國時期不多的收藏家之一,他還藏過齊白石著名的12開辛末山水冊。(圖見《齊白石全集》第三集)??傊@是一件最可靠的齊白石名作,稱齊白石“山水第一軸”亦不為過。

1907年初春至冬末,45歲的齊白石應(yīng)同鄉(xiāng)好友郭人漳之邀,遠游廣東,是為“五出五歸”的四出四歸。郭人漳(?-1922年)字葆生,號憨庵,湖南湘潭人,晚清名將郭松齡之子,時任廣東欽廉兵備道,即欽州、廉州統(tǒng)領(lǐng)軍隊的道臺。他請齊白石來欽州,一是教他的如夫人學畫,二是為他代筆作應(yīng)酬畫。齊白石在家教與代筆之余,隨郭人漳到肇慶,游了鼎湖山、飛泉潭,又到高要縣游了端溪、包公祠,還隨軍到邊境城市東興。《白石老人自傳》談到東興之游說:“這東興在北崙河北岸,對面是越南的芒街,過了鐵橋,到了北崙河南岸,游覽越南山水。 野蕉數(shù)百株,映得滿天都成碧色。我畫了一張《綠天過客圖》,收入借山圖卷之內(nèi)。那邊的山水,倒是另有一種景色。”這段紀述正與《芭蕉書屋》題跋的內(nèi)容相符?!督枭綀D》是一套大型冊頁(齊白石有時稱為“借山圖卷”),原有五十余開,后丟失過半,今馀22頁,藏北京畫院。此冊作于1910年,即齊白石遠離歸來的第二年,是根據(jù)遠游寫生與記憶創(chuàng)作的。這就是說,收入《借山圖》中的《綠天過客圖》是這個題材最早的一幅。 北京畫院藏《借山圖》冊有一頁畫芭蕉樓屋,與《綠天過客圖》的母題相符?!督枭綀D》冊皆無款題,只鈐一方印章。齊白石居北京后,又畫了諸多《借山圖》的單幅變體畫,這些變體畫都寫題目或題跋。《齊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詩》有《綠天過客圖并序》,其詩、序與《芭蕉書屋圖》上的詩與題記只有一字之別(一為“萬株”,一為“百株”)。此詩與序最初所刊《白石詩草二集》,收的是1917-1933年間詩作,可知該圖為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說的這幅《芭蕉書屋圖》無年款,《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一書標為66歲,即1928年,也是一幅變體畫。同一題材、同一母題反復畫,是齊白石的一貫作風。這往往與顧主的要求有關(guān),有時也與畫家創(chuàng)作的需要有關(guān),因此,這些變體之作,也都有所不同、有所變化、有所創(chuàng)造。與《芭蕉書屋圖》同一母題的變體畫,還見有《蕉林書屋圖》(《齊白石作品選集》,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9年),《綠天野屋圖》(《榮寶齋畫譜》第73冊),《白蕉山居圖》(《齊白石全集》第3集),《蕉林山居圖》(《齊白石全集》第四集)等等。其中,作于1928年的《白蕉山居圖》與《芭蕉書屋圖》頗接近,但其尺幅短而寬,其遠山以淡墨畫,與《芭蕉書屋圖》純用彩色畫不同。

在眾多變體作品中,這幅《芭蕉書屋圖》尺幅最大(六尺對開),所畫也最為精到。齊白石的山水畫,不是從古畫中、前人程式中來,而是從他的生活體驗與自然觀察中來。從前面的介紹可知,《芭蕉書屋》的構(gòu)思完全源自短暫的越南之行:“映得滿天都是碧色”的芭蕉和掩映其中的樓屋,刻在他的腦海里,形成刻畫“蕉屋”的沖動。畫上題詩說,他忘不了這次安南之行,他喜歡這些芭蕉不是像懷素那樣為蕉葉習書,而是醉心于“半春人在畫中居”的蕉屋幽境。他由此創(chuàng)造的“蕉屋”意象,也就沒有淡泊出世之想,沒有對前人山水的漠然模仿,而是洋溢著親和自然的溫暖之情,呈現(xiàn)著獨一無二的齊氏精神世界。

這件作品的藝術(shù)處理也很別致:碧色的芭蕉全用淡墨勾畫,讓白描蕉葉占據(jù)最大空間,而以凝重的筆線勾畫樓屋,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濃的強烈效果。兩座遠山,一施赭紅,一施花青,全用大寫意沒骨法畫出,形簡色艷,近乎符號化。這種畫法與效果,在古近山水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畫家的大膽與特立獨行,作品對形式感、現(xiàn)代感的創(chuàng)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畫家們瞠目結(jié)舌。這讓人想起白石老人的詩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凡注明 “藝術(shù)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shù)中國” 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藝術(shù)中國,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
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wǎng)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

  • <sup id="q8qqq"></sup>
    
    <cite id="q8qqq"><ul id="q8qqq"></ul></cite>
  • <noscript id="q8qqq"><optgroup id="q8qqq"></optgroup></noscript>
    <nav id="q8qqq"><code id="q8qqq"></code></nav>
  • <small id="q8qqq"></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