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評論家羅伯特·摩根演講譯文:
今天有很多人比我更有資格評論侯老的藝術(shù),但我想說的是用筆刷作畫在東西方的理念中是截然不同的。欣賞侯老的畫需要距離、空間、需要聚精會神,以至于最終達到并非用思考感知的境界,而得以心領神會。正所謂“無心無念、無形無象”。
這種體驗我感同身受,雖然我來自西方。當面對侯老的畫作,一種莊嚴與雄偉感油然而生,正如這個畫展的題目所說:化境。這比我們所認知的物質(zhì)世界更為精彩,雖然說物質(zhì)和顏色是這些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畫作超越了物質(zhì)本身。關于物質(zhì)世界是如何超越其本身,是一個意義不明確的悖論,只可感知。從侯老畫作中,我可以感知這種超然與卓越。能夠身臨其境欣賞侯老畫作,我喜不自勝。
許多人認為我們現(xiàn)在已身處虛擬時代,因此我們可以從網(wǎng)絡上獲尋一切信息。但侯老的畫可以改變這種觀念。這些畫作,在網(wǎng)絡上觀賞意義不大,你必須要身臨其境,在這個地方、在這個時刻、在這華麗的色彩面前、在這空間之中,感受這種壯麗。這是需要用心感受,不僅是用思維,而是用心、用意念、用靈魂。
在西方,我們談起畫作通常會討論形式和內(nèi)容。然而中國畫卻有三個要點,他們是形式、內(nèi)容、和意境。是意境使得畫作與人溝通。是意境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傳世之作。這可追溯到中國唐朝,那時有一群人第一次從畫作中感受到了意境的含義。這是我們今天在這里的原因。這是為何最終我們需要身臨其境、并且對于這種切身體會報以謙遜的原因。
藝術(shù)評論家羅伯特·摩根簡歷:
羅伯特. 摩根(Robert C. Morgan)先生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評論家、策展人、藝術(shù)家、作家、藝術(shù)史學家、詩人以及講師。1975年,他于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雕塑系碩士畢業(yè)。1978年,他于紐約大學教育學院當代藝術(shù)史系博士畢業(yè)。摩根教授現(xiàn)居紐約,是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藝術(shù)史系榮休教授,目前在紐約視覺藝術(shù)學院任教,同時是布魯克林普瑞特藝術(shù)學院兼任教授。
摩根教授所發(fā)表的論文和評論超過2000余篇,并出版有多種著述。 他是《雕塑雜志》、《亞洲藝術(shù)新聞》、《布魯克林》和《藝術(shù)通訊》(巴黎)的特約編輯。 著述被翻譯成包括中文、韓文、日語等17種語言。從1979年開始,摩根教授在美國以及世界各地的美術(shù)館、藝術(shù)空間以及藝廊策劃展覽70余次。他是第一位西班牙薩拉曼卡國際藝術(shù)評論獎的獲得者(1999),也是第一位紐約Art Omi國際藝術(shù)家工作坊駐會評論家(1992)。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獎金(1980,1986,1987)、洛克菲勒獎金 (1988)、以及Francis Greengurger獎金(1993)。在2005年,他被授予Edward Albee及富布萊特獎金,在韓國對“韓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以及先鋒藝術(shù)”項目進行研究。2008年,他被授予意大利威尼斯Emily Harvey基金會的研究獎金。除此之外,許多國際雙年展以及博覽會邀請他進行講座,包括光州雙年展(2000,2004)、上海雙年展(2002)、亞洲當代藝術(shù)博覽會(2006,2008)、伊朗德黑蘭雕塑雙年展(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