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至1945年的延安,由于敵人的封鎖,畫具、材料奇缺,連畫紙也很難搞到,只有當(dāng)?shù)厝寰怕蒙a(chǎn)的馬蘭紙。這種紙用土法炮制,沒有經(jīng)過漂白加工,所以紙色略帶黃色或淺綠色,比較厚,也不光滑。沒有炭筆,古元就和大家一起到山上砍些柳條燒制,把柳條用繩子捆起來扎緊,外邊包上黃黏土,放到火里去燒,火候適當(dāng),就成了一根根很好的木炭條了。還有更聰明的同學(xué),趁伙房殺豬時揀一些豬鬃,漂洗后整理成一小撮,找根小棍,再搞些薄鐵皮卷成小筒,就成了畫筆。
當(dāng)時物質(zhì)條件有限,畫中國畫沒有宣紙、墨和毛筆,畫油畫沒有油畫布和顏料、,因而比較有條件的就是搞木刻,山上的杜梨樹很多,它的木質(zhì)堅而密,是刻木刻的好材料。沒有木刻刀,用敵人扔下的炸彈皮熔化后打成木刻刀,也可以用粗鐵絲、陽傘骨打磨成木刻刀。沒有砂紙磨木板,就利用農(nóng)民碾米的碾盤和石板、石凳磨木板,有時磨平一塊木板需要幾個小時。
延安自然科學(xué)院在物資嚴(yán)重匱乏的時代研制出了用馬蘭草造紙的方法
摘自曹文漢《古元》,第三章“延安歲月”
編輯:羅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