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光,《還有什么比時尚更容易過氣的東西嗎?作品1》,2010年,云肌麻紙、礦物顏料、金屬箔,360 × 180 厘米
在日本,巖彩畫被稱作“ 巖繪”,在我國臺灣則稱為“膠彩”。9月9日,“東方色彩·中國意象中國巖彩畫之學術構思”展覽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結構清晰地反映了“巖彩畫”的出處、特點和現(xiàn)狀巖彩畫在中國作為一種新的提法出現(xiàn)于1990年代中期,一批從日本學習歸來的畫家開始使用傳統(tǒng)的礦物質顏料進行創(chuàng)作,并稱之為“巖彩畫”;他們帶回了日本畫的經(jīng)驗,日本畫在歷史源淵上又同敦煌的佛教壁畫有著莫大關聯(lián);而到了今天,這種存在爭議的繪畫也已經(jīng)成為美術院校里一個細分的專業(yè),面臨著它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問題。
臨摹敦煌
敦煌壁畫為巖彩畫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可供追溯的背景。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于1900,1937年起,李丁隴、張大千、常書鴻等一批畫家就先后赴敦煌臨摹和研究壁畫,并舉辦展覽。1941年,時任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長的于佑任視察河西,在參觀莫高窟后呼吁成立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赴敦煌考察;1944年元旦,國立敦煌研究所正式成立,常書鴻任首任所長。在六十幾年的時間里,研究所承擔著考古、臨摹、保護、資料整理和研究等工作。
現(xiàn)在的敦煌研究院坐落在莫高窟的旁邊,下午時研究院內十分安靜,大部分人都去了廣州和上海撤展,一是廣州的巖彩畫展覽,再就是敦煌壁畫在世博上的展出。在外展出的大多是研究院下屬美術研究所的臨摹作品,這些作品使洞窟內的藝術得以移動,與更多人相遇。
臨摹是美術所的工作重點之一?,F(xiàn)在壁畫的臨摹分為三種——復原性臨摹、現(xiàn)狀性臨摹和整理性臨摹。復原性臨摹比較復雜,因為要試圖恢復壁畫最初完成時的效果,需要借助實驗室的科學分析,至今莫高窟尚未有一個洞窟完全復原;現(xiàn)狀性臨摹是對壁畫當下狀況的記錄,將破損、氧化后的效果都保留在畫面中;整理性臨摹是目前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種臨摹方式,畫家們憑借經(jīng)驗,對比同一時期繪畫的特點,將一些破損的部分在臨摹時進行修補。陳列中心的復原洞窟都屬于這一類,顏色更加鮮艷,線條也更完整。
在最初對洞窟的臨摹工作里,畫家們徒手起稿,用的大多是水粉顏料,但是水粉不穩(wěn)定,時日一長就會變色,后來開始用礦物質顏料逐步取代水粉,更接近壁畫創(chuàng)作時的質感,不過直到2000年美術所才開始在臨摹中全部使用礦物質顏料。美術所所長侯黎明說,徒手起稿誤差較大,但老先生們的臨摹作品最為寶貴的一點是“氣韻貫通”,現(xiàn)在的美院畢業(yè)生素質不夠,沒有國學底子,所以每年分到美術所的年輕人都要先在接待部擔任一年的講解員,以熟悉洞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