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松作品:《跟我學》(1993)
去年年初,中國著名的當代攝影家王慶松在位于紐約的國際攝影中心舉辦了名為《當世界碰撞時》的個人展覽,這是中國當代攝影走向世界的一次很好詮釋。盡管如此,王慶松在接受精日傳媒的采訪中表示,他并沒有太大的成就感。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把自己放在一個沒有成功的位置上,這樣可能會走得更遠一點。這或許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當代攝影家群體有借鑒作用。
據《藝術報》,去年,國外至少有3個重要的博物館舉辦過中國當代攝影群展,包括保羅蓋蒂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蓋蒂博物館于2009年首次吸納了中國當代攝影家王慶松和海波的作品,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于2008年收藏了榮榮、黃巖等11位藝術家的攝影作品,這進一步確認了攝影正日漸成為當代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蓋蒂博物館的資深攝影策展人Judith Keller在去年接受《洛杉磯時報》的采訪時強調,亞洲作品正逐漸成為攝影收藏的重點。Judith一直在發(fā)掘來自“日本、中國和韓國的攝影作品”,以拓寬蓋蒂博物館當代攝影作品收藏的范圍。如果對中國當代攝影家的簡歷稍微留心的話,就會發(fā)現他們的作品已被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博物館吸納,包括泰特現代美術館和蓬皮杜博物館。比如,王慶松的作品已被全球30多個博物館收藏。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這期間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而這對前衛(wèi)藝術家、實驗媒體和觀念藝術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像。自文革結束之后,中國當代攝影經歷了漫長的蛻變。從文革末期的四五攝影運動(1972-1976)到新浪潮運動,再到張海兒和另外4位中國藝術家在1988年參加法國阿爾勒攝影展。
中國當代攝影真正引起國際收藏家注意的里程碑是2004年國際攝影中心舉辦的展覽:《過去和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影片》。該展覽由Wu Hung和Christopher Phillips策展,展出了60位中國藝術家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已在美國、柏林、以及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等地展出。展覽期間同時發(fā)行了一本224頁的目錄,向全球的觀眾全面闡述了中國當代攝影的歷史背景,該目錄實際上也成為了收藏家的“購物目錄”。
草場地攝影季活動現場
DSL收藏的Sylvain Levy表示,“影像、攝影和新媒體是中國當代藝術界有趣的領域?!?DSL收藏了110位當代前衛(wèi)藝術家的作品。在Sylvain看來,中國藝術家在中國的藝術院校受到了嚴格的藝術教育。他們(特別是年輕的藝術家)對自己的文化有著深入的理解和依戀,并能創(chuàng)新地使用技術。
亞洲買家的力量在國際拍賣市場上與日俱增,那些過去習慣于吸納西方攝影作品的收藏家正將他們的預算轉移到亞洲的當代攝影作品上。尤其是對于新收藏家而言,中國的當代攝影作品價位較低,對收藏家的專業(yè)知識要求也不高。
近幾年,拍賣行不斷增加中國當代攝影作品的數量,這說明了市場對該藝術門類的需求明顯上升。2008年秋,佳士得有5件中國當代攝影作品參拍;2010年秋,這一數字上升至23。之前,對中國觀念和行為攝影藝術的收藏焦點可能僅局限于張洹這樣的頂級藝術家,但隨著新興攝影家的崛起,張大力、洪磊、洪浩、楊泳梁等藝術家也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與支持。
隨著攝影領域不斷普及,作品的持久性等問題也浮出水面。國際攝影中心的策展人Christopher Phillips表示,“我們最早收集的中國攝影作品也才經歷了10到15年。再過10年看吧。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遇到任何問題。持久性問題并不只適用于攝影作品,對整個當代藝術范圍的作品同樣適用?!睂τ谕鯌c松而言,保證作品的持久性是他進行的一項實踐。王慶松已在北京親自培育了兩個復制攝影作品的實驗室。在中國,實驗室往往被用來大量復制個人和商業(yè)用品,因而一開始,王慶松需要教授如何將版畫當成藝術品來處理的基本知識,不時提醒工作人員小心地將化學品徹底洗凈,并帶上新的手套來處理復制品,因為“它們要存活200年!”。與藝術家的合同里嵌入的標準條款無疑保證了攝影作品的再生,并降低了收藏風險。
對于收藏家和中國藝術家而言,中國當代攝影仍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藝術交易商Michael Hoppen表示,“有不少畫廊代理中國當代藝術和攝影作品,如果有合適的合作伙伴和空間,我們也會考慮增加這個藝術門類。”自2005年,Urs Meile和Pace這樣的國際畫廊已在北京落戶。盡管藝術界各門類都在實踐工作室直銷,但這對經銷商卻是消極的。然而,這一情形正在轉變,更多經驗豐富的人正在期冀從經銷商那里獲得商業(yè)方面的利益,而自己可以將精力放在怎樣讓其作品被全球最好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當代攝影的發(fā)展中,最令人激動的是草場地攝影季(PhotoSpring Caochangdi)(5月31日)。該活動攜手全球最重要的攝影活動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Les Rencontres d’Arles),每年舉辦一次。這類活動將使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的內容和技術更加成熟和完善,更多的優(yōu)秀青年才俊有望脫穎而出,而攝影等媒介藝術也將在此獲得無限的資源和自由表達的平臺。
(編譯/陳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