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538,a无码免费在线观看,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狠狠躁天天躁无码字幕

中國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賣中國古代書畫專場

時間:2017-05-18 15:23:22 | 來源:中國嘉德

資訊>藝市>

中國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賣會,“觀想—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將呈現(xiàn)一幅美輪美奐的“元毗盧遮那佛”大佛像,是作中,毘盧遮那佛結禪定印,全跏趺坐於金剛座上,神態(tài)安詳,已入三昧之境。是作繪畫風格、形制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有乾隆題讃的《元毘盧遮那佛》,如出一轍。且上鈐乾隆五璽,可證此作當為清宮舊藏。

此圖乃毘盧遮那大佛像。毘盧遮那佛,又名大日如來。在金剛乘佛教中,五方佛又稱五智如來和五禪那(「禪那」音譯自梵文jinas),代表佛陀的五智、五德、五戒,而毘盧遮那佛位居中央,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一般被視為釋迦牟尼的法身,位階至崇。

毘盧遮那佛像介紹

Lot 459  元 佚名  毘盧遮那佛  鏡心 設色泥金絹本

Yuan Imperial  An Extremely Rare and Magnificent Painting of Vairocana Buddha  Framed; gold, ink and colour on silk  With five seals of Emperor Qianlong

144 x 82 cm. 約10.6 平尺

鑒藏?。呵∮[之寶、乾隆鑒賞、宜子孫、三希堂精鑒璽、秘殿珠林(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弘歷》93、107、49、110、147印,第242-247頁)

來源:歐洲私人珍藏

HKD: 12,000,000 - 22,000,000

USD: 1,544,400 - 2,831,400

此圖頂部中央繪有白傘與寶幢,周圍包裹以祥云。華蓋下方左右有手執(zhí)蓮花、足踏牡丹的乘鳳飛天人物各一。畫面主題所繪的毘盧遮那佛,頭戴寶冠,身著報身圓滿受用服,飾瓔珞珠寶,雙手結禪定印,全跏趺坐於金剛座上,神態(tài)安詳,已入三昧境界。

▲頂部中央的白傘與寶幢

畫中大佛身后的火焰形背光之上亦展現(xiàn)有豐富的佛教元素,如其頭部上方的金翅大鵬鳥與金剛力士,周邊的五方佛像以及八寶等,其身光處則左右各繪有鹿、獅、象一組,六靈捧圣。寶座兩旁及座下,還圍繞以如意樹、護摩爐壇、珊瑚寶石等形象。此畫中既有禪定印、五方佛等佛教密宗元素,又有龍、鳳等典型中原文化形象,體現(xiàn)出不同區(qū)域文明融合的特徵,極具觀賞與收藏價值。

▲兩組鹿、青獅、白象,六靈捧圣

在此圖上方鈐鑒藏印五方,分別為“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秘殿珠林”、“宜子孫”、“三希堂精鑒璽”,可證此件當為宮廷舊藏。

▲ 本幅所鈐五璽

元御製毘盧遮那佛考

作者:苗亞杰

本幅精美絕倫的毘盧遮那佛像(下稱「本幅」)面世后,為其定名、斷代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曾一度被認為是永樂(1403-1424)至宣德(1426-1435)年間的觀音坐像唐卡,繼而又被稱為阿彌陀佛像,兩次都因採用一些貌似相近、其實毫無關聯(lián)的圖像作為對比。在兩次誤鑑中,佛像繪製之精美超絕與珍罕得到充分肯定,但乾隆(1736 -1795)五方鑑藏璽卻因研究人員粗心大意而被忽略。

▲ 圖1:元毘盧遮那佛 描金水墨設色立軸絹本

142.4cm x 81.4 cm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所幸,在大量蒐集資料的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有乾隆題簽及題讚的《元人 毘盧遮那佛》軸(圖1)浮出水面,與本幅明顯為一稿所出。至此,本幅作品的定名與斷代方塵埃落定。

據(jù)《元代畫塑記》2載,元成宗(1297-1307)大德四年(1300)農歷九至十二月期間,共計646幅佛像畫精品,包括立軸和手卷,在精挑細選后被送至杭州裝裱,總共用了50對玉軸頭和300對象牙軸頭。 可惜現(xiàn)存的卷軸數(shù)目與文獻記錄所載,已相距甚遠,且愈早期的作品愈為罕見。鑑於漢藏融合風格作品極為稀少,畫作尤甚,我們似乎有必要更仔細地研究本幅《毘盧遮那佛》,并比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一稿另本,以期瞭解蒙元帝國漢藏藝術因兩種文化、宗教和藝術融合孕育之肇端。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毘盧遮那佛》(下稱「故宮本」)著錄於《秘殿珠林》三編。乾隆以滿、蒙、藏、漢四種文字所做題讚,裱於佛像下方,以示敬重。題讚稱揚蒙古信奉藏傳佛教的習俗,以及毘盧遮那佛普度眾生的慈悲力量。御讚署年「壬寅八月望日」,即西歷1782年9月21日,時乾隆四十七年3。 乾隆還為該畫親書簽條「元人 毘盧遮那佛」。畫上分別有乾隆鑑藏璽五方、嘉慶皇帝(1796-1820)和宣統(tǒng)皇帝(1909-1912)鑑藏璽各三方。

▲ 「故宮本」五璽位置

在進一步研究本幅《毘盧遮那佛》及「故宮本」的圖像風格之前,我們應該先回答一個基本問題:乾隆何以對《毘盧遮那佛》軸的定名和斷代如此篤定?「元四家」之黃公望 (1269-1354)《富春山居圖》的誤鑑乃街知巷聞,他這次鑑定的結論可信嗎?

乾隆篤信藏傳佛教,雖有政治因素,但他投入的熱情遠遠超過統(tǒng)治的需求。他在位期間,紫禁城內建有四十多座藏傳佛堂,其中一半迄今仍保持原狀,包括乾隆十四年(1749)建於內廷的最大藏密佛堂――雨花閣?,F(xiàn)時單單北京故宮就存逾三萬件喇嘛教的藝術品,包括金銅造像、法器、寫經(jīng)、唐卡等,數(shù)量驚人4。 根據(jù)記載,勤勉的乾隆皇帝自六歲起修習漢文、蒙古和西藏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農歷七月,六世班禪喇嘛(1738-1780)羅桑 班丹益西受邀來京,以慶乾隆七十歲壽辰,乾隆能以藏語與六世班禪對話。

雖然如此,本幅定名斷代的可信性應歸功乾隆信任的國師章嘉 若必多吉(1717-1786),一位藏傳佛教藝術的絕對權威。

章嘉 若必多吉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附近,幼年即被認定為青海安多藏區(qū)佑寧寺二世章嘉 呼圖克圖的轉世。佑寧寺是北方四大格魯派名寺之一。1724年,蒙藏盟軍暴動在青海湖一帶被暴力鎮(zhèn)壓后,雍正皇帝(1722-1735)傳旨將年僅七歲的章嘉帶至北京,讓他在宮中成長和接受教育,其后更在雍正十二年(1734)封為國師,在滿清政府與西藏安多和蒙古佛教徒之間負責調停工作。5他是皇子弘歷的伴讀,更是乾隆皇帝的終身好友、佛學導師,不論在政治上還是藝術上,都是乾隆在佛教事務上最信賴的顧問。

若必多吉弟子土觀 洛桑 卻吉尼瑪(1737-1802)為上師撰寫的傳記記載,上師只需一摸,即可辨別青銅造像或器物的好壞、所用黃銅是新料還是舊料,印度料還是西藏料,他亦擅長唐卡的鑑定,乾隆皇帝因此下旨,令他把從前朝蒙、漢宮廷所繼承而來的眾多造像、寫經(jīng)和佛塔整理出來,一一辨識定名。若必多吉從京城寺廟挑選一組資深喇嘛和書記,耗時兩個月,仔細地以蒙文和藏文為每件物品寫上雙語標簽。乾隆皇帝非常滿意章嘉的成果,并重重賞賜了他。6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宋大理國畫家張勝溫所作之《畫梵像》卷,這一極其重要的長卷繪於西歷1173至1176年間,因正統(tǒng)時(1436-1449)遭水漬而重裝,后又屢易裝池,故存在尊像脫漏倒置現(xiàn)像。乾隆三十二年(1767)跋曰:「……惟是卷中諸佛菩薩之前后位置,應真之名因列序,觀音之變相示感,多有倒置,因諮之章嘉國師,悉為正其訛舛。」7 若必多吉為各尊像正名,可謂此卷研究之濫觴,對近百年學者的研究影響很大。8

乾隆朝編纂《秘殿珠林》仔細謹慎的態(tài)度,在以下事例中亦可見一斑。羅文華在《龍袍與袈裟》一書中提到,有兩部泥金寫經(jīng)附有永樂皇帝永樂九至十年(1411-1412)的御製序,其中一部還鈐有「永樂御書」璽,但《秘殿珠林》卻列為明人寫經(jīng)而非永樂御書,原因是永樂帝無法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抄寫這麼多經(jīng)卷,因此定為內府抄經(jīng)方是合理的。9

葛婉章在〈妙有無礙真空――論院藏佛教人物畫〉文中,指出故宮本《毘盧遮那佛佛像》與元緙絲《寶生如來》(圖2)的相似之處。她認為,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1245-1306)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1235-1280)招攬,於1261年到大都(今北京)為元宮廷效力,催生出全新的漢藏風格,而上述兩件作品即是明證。這兩件作品中的藏傳元素顯而易見,如吉祥八寶(寶傘、雙魚、法螺、蓮花、寶瓶、勝利幢、金輪)、均勻地散佈在馬蹄形背光和花卉紋之間的繁復的吉祥結、六種瑞獸,還有散落寶座前的八種供品,細緻入微的構圖明顯受到由尼泊爾藝術家?guī)胫性挠《燃毭墚嬘绊?,這一切元素都異於漢傳佛教傳統(tǒng)。10

左:圖2 元寶生如來,緙絲絹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右:圖3:《釋迦說法圖》(1302),木刻插圖,收錄於元朝《西夏文大藏經(jīng)》,杭州刊刻。

宋元間於杭州刊刻的《西夏文大藏經(jīng)》(圖3)和《磧砂藏》(圖4),因木版插畫精彩絕倫,受到廣泛研究。以下圖4-6以及陳昇所繪圖7,證明早在十四世紀最初數(shù)年,中原以及江南的工匠、畫家和刻工都已經(jīng)受到尼泊爾和西藏風格影響。11

圖4:《釋迦說法圖》(1301),木刻插圖,收錄於《磧砂藏》,杭州刊刻。杜伯秋珍藏。

以上元代《釋迦說法圖》與噶爾美書中明代摹本(圖5)比較,可見元代版畫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高妙,而元明兩代畫風與工藝水準也有明顯不同。再進一步比較永樂木版畫(圖6)和大英博物館藏釋迦牟尼佛造像(圖7),則可知1302年至1419年這一百年間風格的演變。噶爾美的結論是,大英博物館藏釋迦牟尼造像在風格上「與木刻版畫十分接近,尤其與杜伯秋所藏刻於1419年的永樂寫經(jīng)插圖最為相似?!?圖6) 12

左:圖5:《釋迦說法圖》(局部),木刻,圖3之明代摹本。杜伯秋珍藏。

右:圖 6 :《釋迦說法》(局部)(1419),木刻插圖,收錄於《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杜伯秋珍藏。

如果我們認定上述大英博物館所藏永樂釋迦牟尼造像與永樂寫經(jīng)木刻插圖乃永樂年間的典型漢藏融合風格,便很難將「故宮本」與本幅《毘盧遮那佛像》放在同一時代。兩幅圖像之間可說毫無相似之處。大英博物館的佛像背光除了也呈馬蹄形外,根本不能與本幅相提并論,更不用說兩佛的開臉毫無相似之處。我們顯然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找出本幅《毘盧遮那佛》背光上云紋、火焰紋、花卉紋等紋飾何時出現(xiàn)在背光中,或許能為斷代提供參考。但若借用中國書畫的鑑定方法,兩個背光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之差異,與元代版畫和明代摹本之間的差異一樣明顯,這是否給我們足夠的斷代依據(jù)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緙絲佛像圓光(圖8),曾展於1989年《緙絲特展》中,被認為是「緙絲佛像中最精者,原粉本及織工皆屬上品」,佛像開臉與本幅《毘盧遮那佛》極為接近。早期漢藏藝術復雜且鑑定難度高,反觀漢傳佛教,其圖像則顯示出高度的一致性。李丹麗博士曾將日本成菩提院所藏繪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立軸與中國巖山寺文殊殿東側、由王逵等人於西歷1158至1167年間為同一題材所繪壁畫,后又與朱好古及門人約1319年製、本屬廣勝寺下寺的《藥師佛》壁畫進一步比較,從而推斷出菩提院所藏成於十三世紀。13

左:圖7: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右:圖8:宋/元緙絲佛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1403-1424),大英博物館珍藏。

山西省朔州崇福寺壁畫釋迦牟尼像(圖9)繪製於金代(1115-1234),精美無比,釋迦牟尼所著袈裟下擺,與本幅《毘盧遮那佛》(圖10,局部)最為接近。

事實上,本幅《毘盧遮那佛像》筆法細膩,線條靈動,表現(xiàn)力豐富,與現(xiàn)存寺廟或海外各大博物館所藏元代壁畫完全呼應。細看圖10中的局部處理,在工筆精繪的須彌座上,線條也顯得毫不板滯。毘盧遮那佛四周飛天和佛陀更是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甚至毘盧遮那佛指甲上還以白粉勾出月牙白,種種細節(jié),足証作品宮廷御製之出身。

左:圖9:金釋迦牟尼像。山西省朔州崇福寺。

右:圖10:《毘盧遮那佛像》局部。

英國一家專門修復東方繪畫作品的公司(Oriental Paintings Conservation Services)2013年4月所做修復報告,提供了此作乃宮廷御製且年份很早的證據(jù)。

「左側背紙殘破處(參考圖1)金箔(而非金粉)清晰可見,是遠東地區(qū)藝術家使用的一種技術,日本稱之為里金箔(urakinpaku)或里箔(urahaku),中國和日本自日本鎌倉時代(1185-1333)已在繪畫中運用。在畫絹背面鋪上金箔,金色會經(jīng)由絹的經(jīng)緯紋理透到畫幅正面。此畫多處可見施用里金箔法,足証其品質之高。此作背面還施用里彩色(Urazaishiki)法。里彩色類似里金箔法,同樣施用於畫絹背面,涂上與正面對應或相近的顏料,使正面顏色更為鮮明。畫背可見石綠色,即運用里彩色法。從修復角度而言,如要裱成立軸,則須先重裝覆背,但由於此作畫背施用了大量金箔和顏料,故而此法不宜。因此,我們決定保留原有命紙覆背,并將畫作平置於博物館級背板上?!?4

參考圖1:背紙殘破處可見金箔和石綠。

在中國,畫背施用金箔或顏料的技法始於何時,尚未發(fā)現(xiàn)任何文字記載,或許由於畫家有祕而不宣的不成文傳統(tǒng)。二十世紀的鑑賞家普遍認為,此法早在宋元已很流行,但由於雙面敷色成本高昂,故財力殷實的收藏家向名畫家訂製作品,才有機會使用。越是出色的作品,應用此技法的可能性越高。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千里江山圖》可證明上述技法於十二世紀初已有應用。此圖由宋徽宗(1082-1135)最鐘愛的門生王希孟所作。這位天才畫家於1119年逝世,年僅二十四歲。畫家於非闇(1889-1959)用色特別講究,他出版了第一本關於顏料的專著,《中國畫顏色的研究》,1954年他在故宮看到《千里江山圖》,畫作色彩依然絢爛奪目,彷彿過去千年不過一剎那。 15

比較本幅《毘盧遮那佛》與臺北故宮本,兩作明顯皆出自同一粉本,尺寸相差無幾。兩畫畫心均施用大量金粉,亦側面反映蒙古帝國奢華的風尚。16

本幅毘盧遮那佛執(zhí)禪定印,面露微笑,祥和慈悲,袈裟左袖可見龍紋;而故宮本則執(zhí)智拳印,表情平靜莊嚴,袈裟左袖見火焰紋和金輪紋。兩幅佛像所坐蓮花須彌寶座層次繁復、馬蹄形花卉纏枝紋背光、瑞獸,以及所供奉的奇珍八寶,種種細節(jié)既精緻細膩,線條處理又各有其生動而微妙的變化。

兩幅設色皆華麗、沉厚而典雅,線條精練而充滿靈性,亦絕非民間俗手所能為。本幅與「故宮本」乾隆五璽鈐蓋位置大略同,或可証兩幅皆曾為乾隆所供奉。除非有明確紀年作品出現(xiàn),在此推斷本幅《毘盧遮那佛》出自蒙元宮廷一流畫師,當不為謬,作為漢藏融合初期鮮有存世的一幅杰作,其珍罕自不待言。

注:

1. 海瑟 噶爾美《早期漢藏藝術》(1975年),頁1,英國,Aris and PhillipsLtd。

2. 《元代畫塑記》,頁26-28。

3. 「有元敬佛,延請梵僧,支那正傳,法演三乘。作繪相好,手印心燈。毘盧遮那,現(xiàn)此仁能。須彌前峙,寶幔上騰,慧日法云,珊樹珠旌,平等性智,不滅不增,普度眾生,道岸是登。壬寅八月望日,御讚。」

4. 鄭欣淼《故宮與故宮學》(2009年9月),頁224,北京。

5. 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ngkya_Rolpe_Dorje

6. 羅文華《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文化考察》(2005年9月)下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7. 《秘殿珠林續(xù)編》(1971年),頁350-352,臺北,故宮博物院。

8. 李玉瑉《梵像卷釋迦佛會、羅漢及袓師像之研究》(1992年),“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藝術文物討論會”,頁201,臺北,故宮博物院。

9. 羅文華《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文化考察》(2005年9月)下冊,頁465-466,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0. 葛婉章《妙有無礙真空――論院藏佛教人物畫》(1992年5月),第110期,頁65-66,臺北,故宮文物月刊。

11. 噶爾美,同上,頁41、47,圖版23、26、27、28。

12. 噶爾美,同上,頁84。

13. 李丹麗(Denise P. Leidy)《元代中國佛教與其他「外來」習俗》(2010年),收錄於屈志仁編,《忽必烈汗的世界-元代中國藝術》,頁87-89,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14. 英國東方繪畫修復《觀音坐像修復報告》(2013年4月),頁2,英國艾塞克斯郡。(註:當時被誤認為觀音。)

15. 於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1955年),頁21,朝華美術出版社。

16. 參考李丹麗,同上,頁90。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wǎng)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

  • <sup id="q8qqq"></sup>
    
    <cite id="q8qqq"><ul id="q8qqq"></ul></cite>
  • <noscript id="q8qqq"><optgroup id="q8qqq"></optgroup></noscript>
    <nav id="q8qqq"><code id="q8qqq"></code></nav>
  • <small id="q8qqq"></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