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技術即觀念
文:趙子龍
在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繪畫便開始遭遇困境。科技不斷挑戰(zhàn)并取代“人技”,不獨在藝術界 。也許正是在印刷術和攝影術的咄咄逼近中,印象派藝術家們才不得不走出畫室,去尋找另一種偏于感性與表現(xiàn)的繪畫語言。借著兩次戰(zhàn)爭后人們對技術的反思的思潮,偏于表現(xiàn)的繪畫語言體系一直生長,由寫實走向了表現(xiàn)主義、抽象、波普直至復合材料、裝置。之后,杜尚以后的當代藝術用“破界”的方式消除了“人力技術”的光環(huán),在藝術全面走向觀念化的時代,以感性表現(xiàn)為主的“現(xiàn)代主義繪畫”又一次被逼得無路可走,無法參與時代話題的討論。
在中國,寫實繪畫有著特殊的歷史語境。在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背景下,一切藝術都是為革命現(xiàn)實服務的,所以我們的“蘇派”教育重新?lián)炱饘憣嵓夹g。文革結束之后,被革命寫實禁錮的個體情感以爆發(fā)的方式傾瀉,將寫實技術和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綁在了一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當代藝術的首要視覺特點就是“不畫寫實”,以肆意大膽的筆觸抵觸“官方”寫實,也就宣布了自己進入“當代”。觀念繪畫和寫實繪畫就此分野。
然而,一批真正熱愛架上繪畫的藝術家仍然放不下“技術”,他們并不想用放棄技術的途徑去尋求繪畫的當代性。所以他們選擇坦然承認架上繪畫的局限性,坦然面對繪畫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局限,同時力求在保留技術的基礎上更多的拓展繪畫的空間和邊界。以石沖、冷軍、王華祥等為代表的畫家尤為明顯,他們本身擁有令人稱贊的寫實技術,也因此深知繪畫語言的局限所在。他們進行嘗試的同時,盡可能表現(xiàn)出對技術的敬畏——這種特定歷史情結中的掙扎,帶著一種悲壯色彩。
相比于六十年代的畫家們,青年一代在這個問題上的糾結要小很多。與前輩們一樣,他們在學院接受的基礎教育仍然是以寫實技術為主,但寫實已經不再是一個與意識形態(tài)掛鉤的東西,同時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閱歷隨著市場經濟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來臨而發(fā)生了變化。對他們而言,寫實是一種手段,而不是觀念的反面,恰恰相反,任何觀念需要通過一種語言來落實,影像,裝置,行為本身也并不一定意味著當代,而僅僅是一種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寫實一樣,這些都是觀念的容器。
今天,在市場的鼓舞下,中國藝術界重新重視寫實繪畫,此情此景,與當年國外畫廊推動繪畫全面撲向觀念有幾分類似。我們相信當代藝術本質上是觀念藝術,所以我們既擔憂空洞的技術,也擔憂之前浮夸的觀念。我們試圖尋找到那些繪畫技術扎實,卻又包含著當代人鮮活思想的寫實油畫,我們希望繪畫在保持繪畫尊嚴的基礎上呈現(xiàn)觀念。帶著這個希望,我們舉辦這次“觀念寫實”繪畫展,我們想和大家一起印證我們的觀點:一幅繪畫是可以畫得好看,又很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