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
策展人:王嘉驥
展期:2017年6月18日——2017年8月20日
地點:銀川當代美術館1、2、5、6號展廳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藝術家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安美子、張相宜、黃致陽、鄭光熙、江大海、金浩得、上原木呂、李茂成、李義弘、梁銓、林延、三瀨夏之介、潘信華、邱黯雄、任戩、尚揚、藤原志保、宋陵、屠宏濤、王天德、王雅慧、吳季璁、徐冰、徐累、嚴善錞、楊世芝、余友涵
展覽名稱: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
策展人:王嘉驥
展期:2017年6月18日——2017年8月20日
地點:銀川當代美術館1、2、5、6號展廳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藝術家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安美子、張相宜、黃致陽、鄭光熙、江大海、金浩得、上原木呂、李茂成、李義弘、梁銓、林延、三瀨夏之介、潘信華、邱黯雄、任戩、尚揚、藤原志保、宋陵、屠宏濤、王天德、王雅慧、吳季璁、徐冰、徐累、嚴善錞、楊世芝、余友涵
“飽譜塵世味,塵飛水墨昏”,古人對山水自然美的體驗已進入了禪的空寂悠遠的層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自古就有以景入畫之傳統(tǒng),水墨作為一門傳統(tǒng)藝術,如何走到現(xiàn)當代,是一個一直困擾著人們的問題,當代水墨呈現(xiàn)一個開放的狀態(tài),使水墨藝術退出我們習常的認知系統(tǒng),仿若傳統(tǒng),又與傳統(tǒng)若即若離。人們的觀念意識、文化信息在東西文化頻繁地交流、撞擊之下進一步裂變和重新整合,使得文化精神之源幾近枯竭,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尤不失為一種文化關懷,藝術家們各用我法,不僅凸顯當代社會因文化斷裂而致的欠缺與匱乏,更不約而同且殊途同歸地傳達了他們地終極關照。
銀川當代美術館將于2017年6月18日至2017年8月20日呈現(xiàn)“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展覽,此次展覽由臺灣著名策展人、藝評家王嘉驥策展,邀約了來自中國及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27 位藝術家,通過裝置、繪畫、視頻等形式,將展出總數(shù)超過120組件的代表作,呈現(xiàn)不局限以水墨紙絹作為素材的創(chuàng)作。
百年以來,西方的物質文明、生活模式,以及對于“現(xiàn)代性”的思考,早已滲透,甚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一種全球化現(xiàn)象?!拔幕保ˋcculturation)的深淺程度也許各有不同,東亞地區(qū)的人類早已吸收各式各樣的西方因子或思考,成為我們體質與呼吸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原本面臨式微危機的水墨傳統(tǒng)和文化,是否可能重拾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的動能,進而回應當代世界的現(xiàn)實。本展希望透過上述東亞幾個地區(qū)的部分藝術家創(chuàng)作,進行對照式的觀察與展覽呈現(xiàn)。他山之石可以為錯,藉由多元性的展陳,也許是文化背景上的迥然不同、歷史命運上的似曾相識,或是個人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刻意立異,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在中國齊聚一堂,藉由銀川當代美術館獨特的空間,可以彼此觀照,互為文本,為水墨文化提供具有當代意義的美學再造契機。
回顧中國藝術史,歷史變遷導致藝術家的社會流動乃屬常態(tài)。隨著生存時空與物質環(huán)境的更迭,藝術家自然而然也會回應時代,直接或隱晦地反映在各自的創(chuàng)作上。新世紀以來,藝術家尚揚援引中國藝術史上的名家董其昌(1555-1636)的畫作,展開與歷史的對話,并折射出個人對大環(huán)境的反思;黃致陽對于水墨酣暢淋漓的特質情有獨鐘,結合表現(xiàn)主義的風格,發(fā)揮中國水墨繪畫特有的演出感、時間性與直接性等美學特質;邱黯雄將水墨動畫的技術轉化為一種觀念藝術的呈現(xiàn),其重要性同樣毋庸置疑;徐冰的藝術經(jīng)常給人雖重猶輕的印象,他與中國傳統(tǒng)接軌,引人聯(lián)想歷史,亦不避諱藝術史式的趣味與風格;屠宏濤一幅幅靜謐中帶著躁動與混亂的花草樹石風景,即使不像歷經(jīng)浩劫之后已然荒蕪殘敗的家園,也讓人忐忑地感覺其中蟄伏了潛行的變動與危機。屬于“北方藝術群體”核心成員的任戩以及杭州“池社”的宋陵,以前衛(wèi)的態(tài)度自許,他們勇于逾越學院內(nèi)部的水墨與工筆繪畫的藩籬;以工筆見長的徐累,在莊嚴的華麗和嚴謹?shù)牡褡林g,他注入超現(xiàn)實主義的并置手法;王天德將中國文化主體空洞化的歷史事實暨當代現(xiàn)狀,顯形在觀眾的目光之前;余友涵的畫面經(jīng)常以“圓”作為視覺的統(tǒng)一體,寄托了中國道家的哲學觀;梁銓在創(chuàng)作上能與傳統(tǒng)特殊的審美歷史形成聯(lián)結,已然是他對中國當代水墨和抽象藝術的重要貢獻;嚴善錞畫中的西湖系以個人獨特的減筆風格,呈現(xiàn)近乎抽象簡化的筆觸痕跡,如此,平淡無華地召喚他心中、記憶中,乃至于文學、藝術和美學歷史中,一再受風雅文士謳歌的理想西湖;江大海的作品與當代人類情境的反映較無關聯(lián),對熟悉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的觀者而言,他所表現(xiàn)的景致與氛圍,不無歷史性的懷鄉(xiāng)感,而且頗有五代至南北宋時期的瀟湘山水之趣。
1985年之后,水墨藝術開始標舉“抽象主義”,以現(xiàn)代抽象水墨為訴求,宣紙和墨不只是作畫的媒材,而更具體地被看成“物質”。林延將宣紙塑造為立體物件,選擇性地敷墨作色,名副其實地成為“雕塑”,甚至以空間裝置的形態(tài)存在;李義弘更有意識地在水墨山水當中,導入現(xiàn)實世界的自然與人文場景;李茂成的風景是自然,也是心識,顯現(xiàn)的是身體、意識與精神共同運作的動態(tài)過程;潘信華向現(xiàn)實世界取材,融入富于生活趣味的情節(jié),影射當代人的物質與精神欲求,亦有反諷與幽默; 楊世芝的創(chuàng)作技法,并非否定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觀,而是提供不同的視角,回歸水墨自身的純粹性與本然; 王雅慧運用錄像的手法,將紙、墨、筆觸、線條等,轉化為詩意的抽象動態(tài),提供閱讀水墨的另類美學;和王雅慧相比,吳季璁更早也更有意識地把自己放在當代科技文化的語境里,以此反芻水墨與文人畫的歷史,召喚、轉化其美學,再予以更新。
日本藝術家藤原志保、上原木呂和三瀨夏之介,他們的創(chuàng)作不墨守形式和題材窠臼,將西方抽象藝術結合當代意識,為廣義的水墨藝術注入新的內(nèi)容。韓國自十世紀的高麗時代就已奠定儒學治國的根基,與中國文化的淵源深厚,韓國水墨藝術也自有傳統(tǒng)。受西方現(xiàn)代性和前衛(wèi)實驗態(tài)度影響,韓國水墨藝術家張相宜、金浩得、安美子和鄭光熙等藝術家嘗試不同的物質媒介,如麻布、粗布等,取代傳統(tǒng)所用的紙張,凸顯墨自身的物性表達。這些藝術家們對原本面臨式微危機的水墨傳統(tǒng)和文化,他們不但抱有敬意與情感,也借各自的創(chuàng)作與之對話,不斷思考和探索新的可能,重拾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的動能,進而回應當代世界的現(xiàn)實。以“再造”作為思維的前提,本展并不局限于邀請僅以水墨紙絹作為素材的作品,而同樣重視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問題意識與觀念轉化。正因如此,本展所使用的“聲東擊西”一詞的語意,除了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會的層面上,反思水墨藝術于當代再造的可能之外,期待也能激蕩出多重的詮釋及創(chuàng)作上的可能。換言之,藝術家如何思考水墨藝術及其文化傳統(tǒng),藉由異質性的物質、觀念與形式手段,提出問題并拓寬當代水墨創(chuàng)作的視界,這不但是藝術家可以創(chuàng)新的另一種可能,也是相當值得提倡的一種對話方式。
隨著展覽開幕,策展人王嘉驥與藝術家王天德、任戩將會在高校進行水墨展與傳統(tǒng)文化的系列講座;還將開展公教活動“滴墨流韻”水拓畫工作坊,該活動讓觀眾在觀展之余,通過“水拓畫”這種較為簡潔的水墨創(chuàng)作方式以“玩墨”的形式引導人們動手繪畫,在游戲中感受水墨,體驗傳統(tǒng)水墨的獨特韻味,從傳統(tǒng)水墨出發(fā)向觀眾詮釋水墨由傳統(tǒng)向當代的轉換。除此之外,美術館“匠心手作”系列公教活動依然在開展,給喜歡織布、陶藝、木刻版畫的朋友們一次體驗手作的寧靜之旅。
“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展覽由銀川當代美術館和銀川濱河新區(qū)投資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化廳、銀川濱河新區(qū)管理委員會、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為指導單位,寧夏民生集團、寧夏華夏河圖文化旅游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為支持單位,寧夏民生文化教育基金會為贊助單位。此次展覽將于2017年6月18日開展,持續(xù)到8月20日,借當代之水,研東亞之墨,銀川今夏,與君揮毫同閱!
關于策展人:王嘉驥
策展人、藝評家,1961年出生于基隆市,現(xiàn)居臺灣。
輔仁大學英國與文學系學士(1984),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86),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1991)。
關于銀川當代美術館:
銀川當代美術館座落于黃河西岸,建筑面積約為15000 平方米,四周環(huán)繞濕地公園。2015年8 月開館,是第一個大西北地區(qū)黃河畔的專業(yè)當代美術館、第一個坐落于有機稻田的當代美術館、第一個以收藏、展示“中國+伊斯蘭”當代藝術為主軸的美術館、第一個擁有多元化發(fā)展的藝術聚落的當代美術館。銀川當代美術館定位于伊斯蘭與中國當代藝術的交流、展示、收藏及研究,是由寧夏民生文化藝術教育基金會支持的非營利性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