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謙路上 紙本水墨 55cm×50cm 2010年 藝樹:中國文化的這個神髓如何讓更多人理解呢? 劉牧:我們所接受的知識教育,基本上是西化了的知識教育,所以很多人只會用西化了的觀點看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藝術。理解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學習好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才可以真正的理解自己的藝術。其實中西方文化在高端層面上說是殊途同歸的,若是真正理解西方的藝術,反過來也就可以理解中國傳統(tǒng)藝術。 藝樹:那您認為,我們在文化推廣上該有怎樣的舉措呢?劉牧: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藝術家,我希望大家能回到文化本身思考問題。這要有過程,不應該急躁。我們應該思考“文化”究竟是什么?民族的靈魂根本是什么?比如,我們常說對于傳統(tǒng)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么精華究竟是什么?我們知道嗎?我們只有知道什么是精華,才有可能取其精華,并用其精華。 藝樹: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文化教育的問題? 劉牧:文化教育應該告訴大家去關注文化本身,而不要太多關注那些文化行為,文化結果。而且我們現在有點著急,太想見效果,而文化的神髓是慢與深,“快”不能解決問題。 藝樹:在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體現您的這些思考的? 劉牧:我希望我的繪畫更純粹些。但是當代藝術家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改變。現在的文化市場化了,藝術家按照自己的思考完成作品,再通過市場來收藏這很正常。但是藝術家更應關注自身的創(chuàng)作而不是市場。 2011年我在今日美術館做了個名為“云來云去”展覽,源于我2007年到青海玉樹的旅行。那次行程讓我得以對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有了深入了解。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我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自然環(huán)境產生了交融。回來后我一直思考情感要怎樣表達,直至三年后才有了這批作品。叫“云來云去”,是因為高原的云給我的印象特別深。高原的顏色很亮麗,但我感覺那是一種美麗的壓迫,不會讓你有輕松、歡快的感覺。這也讓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藝術,藝術就是人的感知,精神的感知,所謂“有感而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