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的延安市游人如織,在蒼茫巍然的紅色圣地里,如火的是那一處處往昔堅韌孤寂的精神力量遺跡.。
七十年前一位來自南方的詩人、書法家 ,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軍事家。一路艱辛輾轉(zhuǎn)到了這個溝壑縱橫的不毛之地,他穴居在了一處處窄小低矮的窯洞里,黑暗中一盞燈火沒有因弱小而熄滅,更沒有因土地的貧瘠而黯淡,因為這片奇異的空間給了這位詩人以思想的時間,而他所領導的那個隊伍,也在他的思維下得以沉淀,逐步走向認識的成熟,走向了目標的堅定不移,走向了行動的沉穩(wěn)積健,這片荒原和十三年的時間把他的思想磨礪的閃亮如鋒,他筆下的一點點燈火引燃而去,從荒蕪的古原上燒遍了中華大地,燒盡了每一個角落。
毛澤東戎馬一生,筆墨詩詞相伴一生,在他革命生涯的每一個時刻都有大量的詩篇問世,他的書法之所以虬勁飛舞、勢如長虹。他的詩篇之所以博大曠古、激動人心是因為他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強大的無人能及。李白、蘇軾詩篇的大氣酣暢是緣于文人自身的閱歷和精神境界,而毛澤東詩詞和書法的大氣是毛澤東把一個文人的個人才華融入到改造社會實踐中所獲取的精神內(nèi)涵和精神力量。
當今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偏重形式趣味和筆墨趣味,越來越變得恬淡悠然和陰柔華美,我們渴望視殘陽如血的精神力量,我們呼喚有真正精神內(nèi)涵的時代性作品,看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喬宜男 2012年6月9日于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