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覺·物》海報
“承蒙厚愛無以回報,我只能努力工作了?!痹谀罴姻χ鳶iri說出第20遍“我愛你”的時候,Siri說用努力工作來回報她。念家雯對著手機說了幾個小時的“我愛你”之后,總結出Siri有48種制式的回答——她似乎用“人工”探索到了“智能”的邊界。從此,“愛”是可以被度量的,比如“努力工作”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今天的“人”比任何時代都更加深度地“物化”,這種物化不是一種來自社會制度的內部邏輯,而是我們每個人對現(xiàn)實科技的切實感受。2018年1月19日,《覺·物》藝術展于751D·park開幕,以藝術的視角探討信息技術深度介入生活的科技倫理。
覺知物,物生覺
展覽分為“覺”和“物”兩個部分,分別對應數(shù)碼時代對硬件的過分依賴和以此為背景而給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兩個方向展開探討。
手機可以被視作一個標準物,一塊屏幕連通著外部世界和人類心靈。在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達之前,丟手機還是經常會發(fā)生的事情。直到滴滴打車的出現(xiàn),出租車司機說再也沒有撿到過手機了——電子設備與人越來越親密,甚至已經出現(xiàn)了人體嵌入式設備?!拔铩辈糠殖尸F(xiàn)藝術家念家雯、黃智銓、徐幸媛、袁越、劉舒頔、侯旋、李金徽7位藝術家的作品,不管是在符號上,還是意義上,他們從“硬件”出發(fā),以具體的現(xiàn)實觸發(fā)觀眾切身的感受。
《方寸之間》袁越
感覺,感受是藝術永恒的核心?!坝X”部分的7位藝術家郭銳文、姚瑤、卓穎嵐、陶娜、徐寅良、楊鵬,張貫宇,更傾向于通過藝術形式的呈現(xiàn)來喚醒觀眾的通感。不管是電子投影的互動裝置還是基于聽覺的感官體驗,抑或用傳統(tǒng)的繪畫傳達寂寞或者掙扎的都市情感——這些感受最終還將落腳于科技發(fā)展所帶給我們可感知的想象力?!耙杂X知物”,難道今天的這些感受都來自于屏幕的方寸之間,或者感受本身也是代碼嗎?
新一代,新視角
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人對電子和網絡的敏感是具有時代性的。并且在開放的文化環(huán)境中,中國與世界的溝通也更加同步和流暢。此次參展的14位藝術家中,以影像互動裝置為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的郭銳文生活和工作于紐約,其作品《衍生》在技術和理念上都對接世界科技前沿。他擅長以電子軟件的形式與觀眾互動,在觀眾盡情推開影像中團塊的時候,陷入主動和被動的悖論。
《Uranus》徐寅良
卓穎嵐、黃智銓、徐寅良三位藝術家來自中國香港,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一種基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卓穎嵐的《貪婪·寂靜》將燈光置于玻璃酒瓶中,在黑暗的空間里猶如螢火蟲,帶著亞熱帶地區(qū)的自然記憶。黃智銓的的《相距·獨》則用晃動的屏幕來喚醒人們被封存的靈魂。在徐寅良的作品《天王星》中,渺小的人物與巨大星球的對比凸顯出一種電子時代的孤獨感。
中國本土藝術家觀注的話題在兼具國際視野的同時,又與中國的現(xiàn)實密切關聯(lián)。念家雯的《我愛你》系列作品用動畫的形式探討有形的科技和無形的情感之間的關系。徐幸媛則用《冷漠的少女》來命名以自己為原型的玩手機的少女形象,感應的電流擊中電路板發(fā)出的噼里啪啦的響聲回應著“冷漠”少女的真實遭遇。劉舒頔的《游戲盒子》在表現(xiàn)科技手段帶來的制式化生活的同時,又帶有中國八九十年代文化,特別是審美延續(xù)的特征。
《星云圖》陶娜
新一代藝術家以更加直接的感官體驗創(chuàng)作作品,不管是形式上的多樣還是對藝術責任的理解,都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
形式之外的問題意識
信息技術在給電子一代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逐漸凸顯社會問題,包括海量信息給社會生活帶來的“過載”問題,老年人在全數(shù)字情境中生活不便,追求便捷而造成環(huán)境污染,科技令人孤獨等等一系列問題直接關切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覺·物》藝術呈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個以審美為主旨的藝術展,而是以藝術的視角來審視和思考人與科技的關系?;凇翱萍枷蛏啤钡睦砟?,此次展覽并未進行大規(guī)模的印刷制作,而是將內容的承載轉移至移動通信端。展覽與AR技術團隊合作,從印刷品到展覽現(xiàn)場,互動體驗成為新媒體展覽的一大亮點。
《一生》楊鵬
展覽希望通過科技世界“覺·物”的呈現(xiàn),來喚起觀眾對真實世界的“覺悟”。炫目的色彩和新奇的互動在感官上制造愉悅體驗的同時,我們是否深陷其中而丟失了自我。藝術在這里不僅提供多樣的形式,它更是一個出發(fā)點,從文化經驗的深處喚醒觀眾對自我處境的自覺。
據(jù)悉,展覽將展至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