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價標準不應該是隨風倒,但也不應該固定不變。傳統的審美觀,離我們既很近,又很遠。說它近,是因為它就在我們的身上,在我們的文化血液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下意識地接受那樣的審美觀的引導;說它遠,是因為我們與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相差甚遠,生活方式、文化環(huán)境都完全不同了,身邊不斷發(fā)生著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現象,對此,我們無法回避,又不能僅僅運用那些傳統的審美標準簡單化地作出價值判斷。因此,討論藝術評價的標準,既應該尊重代代相傳的民族性的文化感受,又不能完全停留在傳統的審美價值體系之中。
藝術評價標準是在相對穩(wěn)定的延續(xù)中,隨著生活方式和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而悄悄演變的,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批評家個人或行政力量都無法作出人為的規(guī)定。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當代的藝術評價標準也在各種觀念交雜的尷尬和困惑中,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樣的情景下,如果能夠搭建一個相對平等的藝術評價話語平臺,讓各種觀念和主張自由碰撞,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較量和磨合,中國當代的藝術評價標準將逐步浮出水面。無論中與西、傳統與當下、精英藝術與大眾文化、學術價值與社會功能、學院與非學院、語言探索與精神追求,它們之間的交流和對抗,都將豐富、完善中國當代的藝術評價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