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仁(前排左三)向僧人介紹佛舍利五重寶塔
英籍華人收藏家趙泰來
單聲夫婦參加“單聲珍藏文物館”揭牌儀式
近年來,心系祖(籍)國的華僑華人紛紛向國內(nèi)捐贈自己的私人收藏,將國寶送上“回家”之路,以保全流散在外的中華文化“碎片”。
是愛好更是責(zé)任
中國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物,牽動著華僑華人民間收藏家的心。大批華僑華人收藏家力促海外零散文物回歸中國,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對他們而言,收藏已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旅日華僑朱福元陸續(xù)將搜集到的300余幅流失在海外的珍貴書畫捐贈給故鄉(xiāng)昆山。五代的《牡丹圖軸》、宋朝的《貨郎圖軸》、元朝的《三獅圖軸》等畫作都堪稱中國書畫的絕代精品。
2010年10月,收藏界鼎鼎有名的英籍華人趙泰來將一批國寶級厚禮捐贈給廣東省資福寺佛教文化博物館。這些文物包括皇帝祭天祈福所用的漢白玉生肖12座、國內(nèi)道教最權(quán)威的“三清”神像等,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2011年,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單聲將自己收藏的中國古董中最頂級的300多件珍品捐贈給自己的家鄉(xiāng)泰州,其中很多是估價過億的珍品,包括牙雕八仙擺件、翡翠臺屏、金絲九龍地毯。收藏這些稀世文物,耗費了單聲畢生的心血。
“痛下血本”無怨言
獲得這些捐贈品絕非易事。很多收藏家在異國他鄉(xiāng)歷經(jīng)苦難建立起自己的事業(yè),卻傾盡積累了數(shù)十載的資本用于購置高昂的海外流失文物,并將它們帶回祖(籍)國。
2005年,7件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佛首石雕像回到它們的“老家”——洛陽龍門石窟。現(xiàn)年84歲的美籍華人、雕塑家陳哲敬為拍得這些“身首異處”的佛雕瀕臨傾家蕩產(chǎn),而他拿到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補貼還不及文物實際價格的零頭。
這位皓首銀須的老人對此卻毫無怨言。他說,他的夢想就是讓所有在海外“顛沛流離”的文物能夠安然回歸,回到中國的懷抱。
洪都拉斯籍華人王崇仁在文物捐贈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犧牲。當偶然聽說佛舍利五重寶塔的下落后,他曾奔走協(xié)商20多次,最終達成協(xié)議,傾其所有將寶塔買下并贈送給西安市相關(guān)單位。
讓人感動的還有旅美華人鄧芳組織的跨國文物營救行動。7年前,她在網(wǎng)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出售中國走私文物的信息,義憤填膺的她毅然決定聯(lián)合北美華人共同買下這些文物。在她的努力下,14位愛心人士響應(yīng)號召,紛紛捐款,共湊夠了近千萬元,并將所購文物無償捐贈給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14件。
涓涓細流匯成河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余年的動亂和紛爭,導(dǎo)致大量中國文物不幸流失到海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47個國家的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約167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竟達館藏總量的10倍之多。
中國重獲“流浪文物”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文物追索,即力爭通過平等對話、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的方式促成文物回歸。另一類則是民間的回贈或回購,指華僑華人、國際友人等將收藏或購買的文物捐贈給國內(nèi)文博機構(gòu)等永久收藏。
在中國政府積極構(gòu)建海外文物追索機制、健全相關(guān)法律體系的同時,海外有識之士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心系祖(籍)國,不計自身利益,慷慨捐贈所收藏的文物,其境界之高、眼光之遠,令人心生敬佩。
相比于千萬計的流失文物總數(shù),華人收藏家們做出的貢獻看似杯水車薪。但是,拯救文物,一件都不算少,不僅是因為文物有著難以估量的潛在研究價值,更因為它們代言了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靈魂與精髓。
華僑華人做出的努力如涓涓細流,必能匯成大江大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