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收集資料:對使用者的觀察 2006年4月18日星期二,一次對上海地鐵使用者的觀察記錄如下: “9:55,曉晨走進了金沙江路站。她捏著面包,快步走上站臺,看到一輛列車砰地關上門,離她而去。她有點后悔,剛才在底層站臺面包店聽到車進站的聲音,沒當回事。曉晨急著趕回單位去上班,她計算著時間,因為她還要換乘1號線。這是曉晨第3次走這條路線,她知道這個站同時有3號線和4號線,據(jù)說一般是兩輛3號線才來一輛4號線。她每次從家里過來,都是乘1號線換3號線,因為換乘站是3號線的起點,有座位。所以以前她回去的時候就反過去乘。下一班車還得有一會兒,曉晨有點無聊。她決定去看看路線牌。這一看還真看出點名堂來。她才發(fā)現(xiàn),原來4號線和1號線也是接著的,換乘站是“上海體育館站”。她笑了,看來不管來了什么車,她都可以上。她輕輕地笑自己以前還在這里傻等過車。車來了。真巧,這次就是4號線。她連忙跳上去,還有座位呢。早上出門早,上午的忙碌更讓曉晨有些累。車子在搖,她的頭也在搖,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車子突然剎了下車,她一下子醒了,剛好聽到報站“上海體育…”,她趕忙沖出馬上要關上的車門。當她三步并作兩步來到出口,一問之下,又傻了眼。這站不連著1號線!這才知道,原來這站是“上海體育場站”,上一站才是“上海體育館站”。她只好回到站臺,等反向車。她知道4號線很少,要20分鐘一班。她不知道要等多久。遲到半個小時之后,曉晨站在老板的苦瓜臉面前,心里想的都是:就怪那倒霉的地鐵!”
使用者分析:曉晨檔案:在上海住了25年,經(jīng)常但無固定時間乘地鐵,一般出門盡量乘地鐵。事實上,在上海,有很多象曉晨一樣的乘客,雖然住在上海多年,但只熟悉某些線路或路段,而在選乘別的線路或路段時還會遭遇種種問題。雖然他們對這個城市和地鐵都很熟悉,但是新的嘗試會不斷地修改他們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反過來,地鐵,作為市民了解城市的一個窗口,也同樣可以成為城市向市民展現(xiàn)地域文化和倡導文明的好舞臺。
通過對使用者的行為觀察推及對設計的啟發(fā)行為描述1:曉晨在面包店買面包;對使用者分析: 在地鐵中,使用者不只需要乘車,還會希望利用時間滿足其他需求;設計建議可以是:應該利用地鐵這個人流集散地,安排合適的商業(yè)場所,方便使用者,也創(chuàng)造了商機;
行為描述2:曉晨錯過第一輛列車;對使用者分析:沒到站臺前,使用者就希望知道列車是否進站臺;設計建議可以是:在車站外或底層站臺設計電子屏幕,數(shù)碼化或圖像畫車站的情況和列車的情況,甚至還可以幫助乘客決定是否乘車合適(如看到站臺上太擁擠,乘客就可以去選擇乘坐別的交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