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漢中晚期 銅鏡的尺寸逐漸加大,鏡體也趨厚重,鏡鈕由早期的弦紋變?yōu)榘肭蛐?,鏡緣由窄卷緣變?yōu)槠剿貙捑墶5丶y消失,主體紋飾更加鮮明突出。草葉紋、連弧紋仍然流行,另有四乳神紋、博局紋盛行。銘文字數(shù)增多,內(nèi)容多為祝福、相思、祈求富貴等。如“常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此階段常見的銅鏡有昭明鏡、日光鏡、草葉紋鏡、博局鏡、四乳禽獸紋鏡等。 以上銅鏡中,草葉紋鏡出土較多,是典型的西漢時期物,流行于西漢早、中、晚期,惟細部紋飾因地域而略異?!伴L生未央”鏡出土也較多,湖南、四川、河南、陜西等省均有發(fā)現(xiàn),惟銘文略有不同,屬西漢晚期物。另外此時期有一種鳥書鏡非常奇特,頗為罕見。其扶螭鈕制很有特點,與四川成都羊子山、河南洛陽、陜西西安等地出土的幾面同類西漢銅鏡鈕制大致相同,當為同時物。 3.王莽時期至東漢中期 這時期的銅鏡分為官鑄和私鑄兩種,常見的“尚方”銘即為官鑄。另一種說法“尚方”系東漢末年紹興郡鏡工尚方。比較多見的私人姓氏銘為“周中”,也是同期的紹興鏡工。新出現(xiàn)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飾。 另外在西漢中晚期銅鏡中,我們曾提到過博局鏡,舊稱規(guī)矩鏡,日本學者根據(jù)圖案也稱TLV鏡。此紋飾流行時間較長,從戰(zhàn)國末期至東漢的銅鏡均有發(fā)現(xiàn),只是各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頗有不同而已。新莽時代雖然較短,但也有出土。 4.東漢末期 主要是紋飾上的變化較大,形態(tài)各異的神獸、禽獸、龍虎、車馬人物畫像等題材成為銅鏡的主體紋飾。這些紋飾往往采用高浮雕的手法,立體感極強。 “長宜子孫”鏡、變形四葉鏡廣為流行。其中變形四葉鏡多見于山東、河南、陜西、湖南諸省,整體紋飾減地而成,鏡背除鈕外成一平面。 帶有“建安”銘的鏡也出土較多,均系孫吳治下的紹興、會稽一帶制造。“建安”是東漢獻帝劉協(xié)的年號。有學者認為:建安紀年銘神獸鏡也具備作為“吳鏡”的特點,而與此前的東漢鏡頗有差異。因而稱為“吳鏡”似更確切。詳見《考古》1986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