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南北各地的古玩市場上,經常能見到一種在白釉地上用紅綠黃白黑等各色彩料繪出桃花、翠柳和黃鳥圖案的瓷器,這就是民國時期流行的所謂“桃柳爭春”瓷器,或稱之為“柳樹黃鶯”、“綠樹黃鶯”瓷器。在民國時期的各類瓷器中,如果說“居仁堂制”、“靜遠堂制”等款的瓷器代表民國時期名貴的宮廷瓷,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繪瓷名家的新粉彩瓷代表當時最具藝術風韻的觀賞瓷,那么桃柳爭春瓷器則屬當時尋常百姓廣泛使用的民間生活瓷。 桃柳爭春瓷器的制作歷史雖然僅有短短的幾十年,但存世數量尚大,品種也很多:大件的有雙耳大瓶(撣瓶、嫁妝瓶)、將軍罐、冬瓜罐(圖1)、帽筒、花觚等,大都用于陳設;中小件的有大小各種茶壺、撇口折肩鋪首耳瓶、撇口溜肩鼓腹瓶、糖缸、蓋杯、蓋碗、小碗、咖啡(奶)杯、盤、渣斗、粉樁(節(jié)盒)、油盒(扣盒)、肥皂盒、小罐、水仙盆等等,多為生活日用瓷。無論大件還是小件,存世多成雙成對,如成對的大瓶、帽筒、蓋缸、粉樁、蓋碗等,實用與觀賞并重。為避免單調,成對的器物,造型雖兩兩相同,圖案也均由桃花、柳樹、黃鳥組成,但圖案的布局則稍有變化。如果其中一件繪翠柳的枝葉于畫面左側,桃花在右側,另一件桃柳的位置則與之相反:同時黃鳥的方位和朝向也作相應的調整(圖2、圖2-a、圖2-b)。構圖上的變化,使得這類瓷器在陳設時圖案左右對稱,給人以和諧的美感。 在圖案的繪制上,這類瓷器有比較固定的格式。通常是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繪桃樹和柳樹各一株,桃樹的主干較細,而柳樹相對粗大,二者作相交狀。桃樹主枝上大都繪三朵盛開的桃花,通常兩朵粉紅,一朵色白,也有繪一紅一白兩朵的。花很少有俯仰倚側的變化,大都呈正視形,中間是花蕊,其外環(huán)列一到兩輪花瓣。一般較小的器物花瓣為一輪,五個花瓣,看上去類似梅花。較大的器物常常繪兩輪花瓣。粉紅色的花,花瓣的根部顏色較濃,而上半部較淡;也有瓣尖色濃而根部淺淡的。每一朵花之外,都襯托數片綠葉,葉尖大多向上,似朝天的小刀。在桃樹的細枝上,繪有幾個花蕾,亦襯托幾片綠葉,有時也見綻開的花朵,但個頭要比主枝上的小一些。花蕾也有粉紅和白色兩種。葉片大都狹長而端尖,類似豆莢,外形和葉脈用黑色細線勾出,再染以綠色。柳樹不僅主干畫得相對粗大,而且顏色略重,多呈黑色或藍灰色,別于棕色的桃樹樹干。樹干上往往繪出幾個樹瘤,以顯其粗糙的紋理。細的柳條柳葉用若干黑色的細短弧線或直線并涂染數筆綠色表現,顯得郁郁蔥蔥,枝繁葉茂。在樹冠頂部,露出些許黑褐色柳枝,綠色的枝條便有下垂之感。(全文詳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第2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