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應該在2006年春拍,紐約蘇富比首次開設“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從此引爆了以中國為主導的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一輪大牛市,標志之一便是張曉剛明星藝術家的地位確立。盡管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波動劇烈、前途未卜,但“亞洲當代藝術”的概念似乎已經(jīng)深入人心,中國大陸地區(qū)甚至自信的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已經(jīng)到了與西方標準分庭抗禮的時候了”。
近日翻閱日本當代藝術圈著名的經(jīng)紀人、畫廊主小山登美夫的書《當代藝術商機》(臺灣版),其中一節(jié)內(nèi)容很吸引人,觀點有些振聾發(fā)聵:
首先小標題觀點鮮明:“亞洲限定市場”并非世界基準。
小山登美夫認為:雖然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阿拉伯產(chǎn)油國等富裕階層的資金,大量流入當代藝術市場,會逐漸改變藝術市場的未來走向。但是,“我覺得根本是短視近利的暴利主義,令我憂心忡忡”。
這位捧紅村上隆、奈良美智的著名經(jīng)紀人始終認為:以往,歷史悠久的拍賣公司只處理已經(jīng)確立一定評價的藝術家作品。美術基準確立于歐美,即使是亞洲作品,也都并列在同一衡量天平上,進行評價。因此,買家也深深信賴拍賣公司。
但拍賣公司畢竟屬于“唯利是圖”的商業(yè)機構,面對兇猛的錢潮不可能心如止水,于是因應市場需求,越來越頻繁的僅限亞洲當代藝術作品的拍賣會紛紛舉辦,而且深受國際性的歡迎。
小山登美夫的畫廊也“收到拍賣公司不少這類的征集邀約”,但他“一概拒絕”。因為他固執(zhí)的堅持“原本應該創(chuàng)造國際合理正當價值水平的拍賣會,竟然排除歐美藝術作品,只限定亞洲藝術,這種做法根本欠缺世界性基準。”
面對“亞洲當代藝術”迅猛的發(fā)展,小山登美夫猶如不合時宜的衛(wèi)道士般這樣吶喊:二次銷售市場制度一旦瓦解,就無法打造健全基礎的市場,而流于只是以金錢交易藝術的世界。“如此一來,藝術市場將無法無天,導致泡沫經(jīng)濟迅速瓦解,作品價格急劇跌落。最后遭殃的將會是藝術家、畫廊、收藏家、投資者等,無一幸免。”
《當代藝術商機》這本書寫于2008年,出版于2010年,今天讀來依舊感慨。雖然小山的“歐美標準無法撼動”觀點令人沮喪,但我們又不得不對國內(nèi)當代藝術市場中彌漫的“樂觀、狂妄”情緒,憂心忡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