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藝術家弗洛倫丁·霍夫曼的大黃鴨今天在北京園博園的湖景區(qū)與皇城根的老少爺們見面了。在這之前,各種媒體的宣傳報道已鋪天蓋地。
從香港到北京,這只大黃鴨為什么這樣紅?
其實從2007年開始,霍夫曼的大黃鴨游過世界上的許多大碼頭,每到一處都很紅。從中我們可以探究一個成功的當代藝術范例。
大黃鴨來源于一次在西方很有影響的“小黃鴨”事件。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fā)的貨輪,打算穿越太平洋(601099,股吧)抵達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港,途中遇到強風暴,一個裝滿2.9萬只浴盆小玩具的貨柜墜入大海并破裂,里面的黃色鴨子、藍色海龜和綠色青蛙漂浮到海面上。塑料小動物們在海洋這個大浴盆中隨波逐流,歷時15年漂洋過海歷經(jīng)萬難最終登陸英國、美國。這過程中,世界各國出現(xiàn)了一批海洋愛好者自發(fā)組成了“追鴨族”,專門監(jiān)視“鴨子艦隊”的行蹤。每當“鴨子”漂到海灘,都會被瘋搶。最初從中國進口這批鴨子的美國公司曾表示,愿意以每只100美元將鴨子收回,但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鴨子的價格已經(jīng)爆炒至1000英鎊。
霍夫曼的大黃鴨有這一著名事件打底,乃其走紅的群眾基礎之一。
另外,在西方國家中,孩子們洗澡的浴盆栓子末端一般會連有一只“橡皮鴨”。所以看到大黃鴨,人們?nèi)菀谆叵胱约簾o憂無慮的童年。這也是霍夫曼大黃鴨在西方走紅的群眾基礎之二。
大黃鴨還具備了當代藝術走紅的如下特征:
符號性強。將一個司空見慣的小物件,從一只夾子到一只兔子或鴨子,極其夸張地放大,是霍夫曼慣用的藝術手法。在視覺信息紛繁的當代,鮮明的符號性成了藝術家吸引公眾眼球的常用手法。
讓人詫異。試想,在人們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突然出現(xiàn)了這么個巨大的“怪物”,怎么會不議論紛紛?這是誰干的?什么意思?這位藝術家怎么搞定“城管”允許這么個龐然大物放在這里的?
具有傳播和解讀潛力。能讓公眾詫異的事件,自然會引起大眾傳媒關注和報道,于是新聞效應不斷遞增。評論家對霍夫曼為什么創(chuàng)作這樣一件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譬如,有觀點認為大黃鴨深刻地揭示了東方式的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與西方式藝術和觀念輸出的悲涼對比;也有認為在大黃鴨面前,所有觀眾都顯得渺小,讓人更平等和友愛。
大黃鴨就像是鳥叔那樣,離不開高超嫻熟的幕后運作。譬如在香港,劉德華等明星都紛紛前去捧場,推動了人們的從眾心理,看大黃鴨成了一個時尚的事件。
大黃鴨的商業(yè)性已不言而喻。這次在北京,大黃鴨將先后被安置于收費的園博園和頤和園,大張旗鼓的宣傳與門票收入的關系也引起了聯(lián)想。而在香港,大黃鴨被安置于向所有人免費的維多利亞港,但它借此宣傳香港、促進旅游的目的很明顯。
一只大黃鴨的走紅,蘊藏不少奧妙,我們在看熱鬧之余不妨想想。